小魚吃大魚 本土服裝品牌搶占洋品牌市場 去二三線城市的大街上走一走,我們看到的越來越多是本土的消費品牌。除了安踏、特步、361度、李寧等體育服飾品牌,雅仕和卡賓等也紛紛向喬治·阿瑪尼和杰尼亞等品牌發起挑戰。這些原本在十幾年前扮演西方品牌的外包制造者角色的工廠,慢慢開始自主創新建立自己品牌。雖然創新程度有待加強,自然界的規律卻慢慢被打破了。“小魚”們學會了“農村包圍城市”,從二三線城市出發包圍“大魚”們直至吞噬。
現在你會發現,用一件名牌的價格零頭可以買到幾乎品質無差的衣服。如果設計創新再有所加強,那么本土服裝品牌崛起的日子就真不遠了。
中國本土消費品牌日益崛起,對外國名牌構成挑戰,已經成為中國工業發展的一個標志性趨勢。任何懷疑這一點的人,只要去福建省小城市晉江的大街上走一走,就會深有感觸。
在一段典型的百十米長的街道兩側,有34家出售各種本土品牌產品的商店。向耐克(Nike)和阿迪達斯(Adidas)(據信,兩家公司今年的在華銷售額可能都在10億美元左右)發起挑戰的,是安踏(Anta)、特步(Xtep)、361度、李寧(Li Ning)、星泉(Xingquan)、貴人鳥(K-Bird)和德爾惠(Deerway)等本土競爭對手。七匹狼(Septwolves)、利郎(Lilanz)、宏興百貨(Hongxing Baihuo)、365+1、雅仕(Yashi)和卡賓(Cabeen)則把目標瞄準了喬治 阿瑪尼(Giorgio Armani)、雨果博斯(Hugo Boss)和杰尼亞(Ermenegildo Zegna)等品牌。
這些名稱也許聽起來并不耳熟,甚至很怪異。但現實是,事物的自然秩序正在逆轉:小魚開始吃大魚了。那些十多年前從西方品牌持有者手中承接外包制造業務的中國公司,如今紛紛成功推出了自己的品牌產品。通常情況下,它們所銷售產品的質量與它們過去為外國大牌制造的產品并沒有什么差別。
比如安踏、特步、匹克和361度。它們都從外國品牌的代工廠起家,但如今都憑自身實力獲得了國際認可,正從耐克和阿迪達斯那里贏得中國市場份額。贊助美國國家籃球協會(NBA)球星的決定,加快了它們向價值鏈上游邁進的步伐。NBA在中國廣受歡迎,部分原因是因為有中國球員姚明和易建聯的參與。
在香港上市的匹克和安踏,為姚明在休斯頓火箭隊(Houston Rockets)的隊員提供贊助,確保了NBA賽事在中國播出時,它們能夠吸引到數百萬眼球。在這些營銷手段的帶動下,本土運動服飾品牌今年的國內銷售規模迅速擴大。而與此同時,阿迪達斯的業績大幅滑落。隨著業務流向本土競爭對手,阿迪達斯的零售代理商今年關閉了約100家門店。管理人才也被挖走:阿迪達斯集團旗下銳步中國(Reebok China)的總經理鄭捷于2008年末跳槽到安踏。
(大公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