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全球便利店老大7-11“闖蕩”11年也并不順利的北京市場,一家僅成立4年的便利店企業北京全時叁陸伍連鎖便利店有限公司(下簡稱“全時”)竟然玩得風生水起。相比聯華快客、好鄰居不溫不火的發展態勢,全時的發展速度居于同行業領先水平。全時2013年的門店總數為48家,截至去年底,公司已開門店91家,簽約門店達105家。而截至2014年底,7-11在京也才173家門店。
記者獲悉,從下個月起,全時將以每周一家2代店的速度開店。全時總裁張云根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全時便利店用更接地氣的方式站穩了北京市場,在借鑒7-11等國外便利店發展經驗的同時也在不斷用創新超越。
高投入為了更“講究”
張云根透露,今年全時要開1000家門店,會考慮在北京市場之外布局門店。盡管全時是零售行業的新兵,但據張云根介紹,全時的核心團隊全部來自于知名零售企業如沃爾瑪、7-11、星巴克、吉野家、國美等,這4年的快速發展也在團隊的意料之中。
目前整個便利店市場分為兩類,一類是輕資產型便利店,一類是重資產型。張云根告訴記者:“重資產便利店以鮮食為主,不過也意味著體系龐大,包括物流、鮮食、設備環境體驗投入不菲,而且中央廚房、門店標準化的復制等管理門檻頗高,全時從創業之初就選擇了一條獨特的路徑!
在他看來,重資產模式一定是未來的方向,全時讓便利店和餐飲兩種業態相結合,在開發時不僅規避了餐飲業態存在的諸多問題,也讓這兩者能帶給消費者不同的體驗。
目前全時的大部分門店都開在寫字樓聚集區,全時的商品結構與7-11類似,既有日韓進口食品,也有快餐、包子等鮮食,解決了很多白領的早午餐問題。全時目前最火的還是快餐。張云根介紹,全時快餐在米飯上借鑒日本企業經驗的同時,也在制作符合國人的標準化快餐,還從國外引進高端設備來彌補人工制作快餐的天然缺陷。
與同行相比,全時便利店在配送方面也頗下功夫。在北京市,很多便利店企業都是每日一送,眼下能做到一日三配送的除了7-11,就只有全時了。目前高端設備是全時店鋪投資最大的部分。記者了解到,全時第一代門店需要100萬元投入,而2代門店則需要投入200萬元左右。記者獲悉,全時每家門店收銀機都在3臺以上,而一臺微波爐的價格在8000元以上,快餐設備已經將近80萬元。不過,如此高成本投入,在張云根看來并不吃虧!斑@種水平恰好是與國際接軌,便利店企業最關鍵的還是比拼商業模式并提供給顧客所需的核心價值。”
只是,如今便利店基本上處于虧損狀態,租金、用工成本偏高也在困擾著經營實體店經營,而且競爭也愈發激烈。對于大手筆投入的全時而言,也有不小的壓力。對于大規模開店的資金壓力,張云根并不擔心,他稱母公司復華控股集團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多業態組合持續創新
有業內評論把全時比作是“7-11+吉野家+星巴克”的結合體,對于如此稱呼,張云根表示,全時在結合了這些企業的特色后做了升級和創新。張云根也承認目前在北京市場上7-11是全時的競爭對手,但未來對手則是基于O2O的互聯網企業。 如今,全時正在逐漸擺脫7-11的影子。全時很多業務也開了行業的先河,包括可視化陳列、自動補貨、電商等等,在終端門店的形式上整合餐飲業態并發展多業態組合。
張云根透露,今年4月中下旬,全時將逐步開放加盟。而在規模不斷擴張的同時,全時也在逐步升級。全時把過去便利店“便利+服務”的模式徹底推翻,目前正在推廣的2.0版門店,單店面積180平方米以上。門店結合了中餐、飲品、便利、金融、服務這五項服務功能。
愈演愈烈的便利店爭奪戰,選址也成為關鍵一環。據了解,全時每個月的選址數量都會突破150家店。張云根認為,北京便利店市場并沒有飽和,上海有接近2萬家便利店,在北京只有2500家左右,這個數字與北京的人口結構并不匹配,而且品牌便利店過少,因此找到便利店消費者關注的核心價值非常必要。
全時仍在不斷大膽試錯。張云根也并不回避全時在快速發展過程存在諸多挑戰。他坦承,全時還需加強精細化運營如便利店的排隊收銀、零錢等問題,并不斷提升企業內部管控機制。
。ㄖ袊洜I報 黃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