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結束之時,零售業面臨嚴峻的寒冬,國內各主要連鎖百貨公司在各種因素交互影響下,全國各地關店浪潮連綿不斷,不論內資百貨或外資百貨相繼失守,若加上超市也計算在內,這二年關店總數量接近500家。近二年知名連鎖百貨遇到關閉分店的有萬達百貨、馬莎百貨、天虹商場、金鷹、遠東百貨、陽光百貨、百盛百貨、華堂商場、津樂匯百貨、勸業場、王府井百貨、中都百貨、丹尼斯百貨……等, 百貨關店已經形成常態,由最初的華東地區及華中地區二三線城市,已擴展到全國。
百貨公司業績不彰
百貨關店的主要原因是業績不彰,導致沒有盈利貢獻;依百貨公司的角度來分析,可分為經濟影響及經營因素二方面。
經濟影響:
影響一 人民幣貶值,簽證條件放寬
近二年境外多種貨幣快速貶值,致使人民幣大幅升值,出境游的費用越來越便宜,尤其是到日本及韓國的旅游人數,年度同比人數約成長30%-40%,越是周邊國家及地區,成長越快速;出境游的個人消費往往代表的不是一個人的消費力,而是自己需要的加上送禮的,還有親戚朋友委托代買的,幾乎等于四個人的消費力。國家旅游數據中心統計,2015年中國出境游的人次(1.2億)及消費金額(約1200億美元)均為世界第一;如此大量的消費力外流,確實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國內消費力。
影響二 新世代客群興起,電商猛烈沖擊
隨著老齡化的到來,零售業的主力消費客群,也正在改朝換代,大多數年輕客群的普遍期望,就是以無底線的價格,買到無上限的商品,同時還要兼具方便、快速與安全的特性。近年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產品的功能,日新月異迅猛快速,提供給電商更佳的發展環境,精打細算的新世代紛紛加入到電商的大軍,使得零售業市場份額持續被電商平臺瓜分、融合與奪取,隨著時間的推演,電商平臺正逐步取代傳統零售店鋪。
淘寶在2015年底對外公布,截止至11月30日交易額已突破1萬億,不論未來發展如何,至少目前電商確實已經對傳統零售造成巨大沖擊,傳統零售業也不能再忽視或低估電商的力量。
影響三 房價連續攀升,減緩消費動能
近年房價高漲,北上廣深雖未解除限購,但漲勢依然,以2015年底深圳為例,部分關外新房開盤均價都達到四萬元以上,目前全國各地普遍都有類似不可思議的情況;購房對很多人來說是剛性需求,而這群人又恰好為消費主力,高房價導致年輕人購房壓力增加,必須節衣縮食節省開支,不敢隨意消費購物,都在為購房做儲蓄準備。
影響四 政府嚴格打貪,又逢金價下行
近年八項規定執行以來,高檔消費市場逐年縮小,也趨于理性化消費,對百貨零售而言,高端百貨的奢侈品牌、黃金、珠寶、鉆石..等業績影響最為顯著。依據《中國奢侈品市場報告》2014年HugoBoss關閉7家門店,Ferragamo和Zegna分別關閉6家,Burberry關閉4家;2015年Prada關閉16家,Amarni關閉5家,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國際品牌,若再加上其它國際品牌,總關店數目相當龐大。
經營因素:
因素一 傳統經營模式不合時宜
從一線到三線城市,由沿海到內地城市,傳統百貨數十年意氣風發,如今卻面臨舉步維艱,就像老革命遇上新問題,明知有問題卻不知該如何解決;由于百貨的嚴重同質化,不僅僅是品牌同質化,其它經營方式、設計風格、樓層布局、促銷手段,甚至連毛利率都幾乎一個樣,對于百貨企業而言,若繼續采行傳統粗放式的經營模式,注定會通不過市場的檢驗,終究會被市場所淘汰。
目前國內的百貨主要是一種組裝模式,有點像生產iphone的工廠,沒有開發主導權,只有靠組裝賺取蠅頭小利;其實百貨公司也是一樣在組裝,組裝不同的品牌,然后從中賺取蠅頭差價(提成),這種經營模式下商場雖然資金投入較少,但是沒有自己的特色,最終只是在打造一個極其普通的大集合店,其中的品牌隨處可見,都是不具備獨特性的品牌,所以如此傳統而粗放的經營模式,極其容易被購物中心及電商所取代;然而部分百貨公司能持續在國內發展擴大,在百貨關店潮中得以生存,主要在于多年來逐漸采取自營為主的營業模式,使得商品品類具有很強的獨創性,毛利空間也相對增加,這是百貨生存的核心競爭力。
現在,傳統百貨除了依靠戰略位置、控制品牌、強力促銷來勉強維系運營以外,根本談不上有任何盈利模式,于是惡性競爭的戲碼不斷上演;傳統百貨應該以破解同質化為主軸,才能拓寬盈利渠道,經營上必須充分了解目標客群的消費習慣,保證自采商品的準確性,在不久的未來,自營模式將成為百貨店發展無可替代的優勢之一。
因素二 市場變化快速,調整計劃趕不上市場變化
零售市場瞬息萬變,而許多百貨公司卻沒有立馬相應調整,直到業績及利潤下滑,才開始考慮調改,造成無法及時調整的原因有三:
第一,只追求品牌,若處于業績不佳狀況之下,品牌調整的困難度將會更高;在傳統百貨的觀念中,調改就是優化,優化就是提檔升級,升級就是邁向高檔品牌,一味追求品牌,而不知道其它調整方向與方法,因此與主要客群的距離越來越遠;
第二,部分百貨缺少危機意識,因為位置較佳,客流量相對可觀,沒有及時困擾,于是不愿先行投入,因為調整期間會造成時間及金錢的投入,并耽誤日常經營收入;
第三,百貨業進行改造涉及到具體物業,是需要成本投入的,有些百貨擔心調整之后,效益不如預期,回收困難,財務上形成雪上加霜。
因素三 運營成本日益高漲
近年來百貨零售業像是蠟燭兩頭燒,一方面業績利潤下滑,一方面運營成本不斷增加;運營成本增加幅度較高的有四項:一是人力成本,每年必須調漲工資,不然會造成人員流失,或是編制內員工無法補齊;二是租金成本,租金不論是以營業額提成形式,或是固定金額形式,在樓市高漲的時代,每隔幾年總要提高一些;三是營銷成本,為了提升業績,媒體宣傳與促銷力度也是流血忍痛加碼;四是調改裝修成本,也是年年增加。
因素四、營銷無法創新突破
營銷對與零售業至關重要,而大多數百貨公司因缺乏創新能力,故互相抄襲營銷模式,均采用了最基本的營銷方法,使得百貨公司營銷等同于打折促銷、滿送、滿換、滿贈、積分等手法,其實就是借著降低價格來吸引顧客,如此日積月累毫無新意的操作,最終導致顧客對百貨營銷產生麻痹感;百貨為了繼續強化業績,也只能犧牲毛利加大促銷力度,缺少創意的營銷,根本無法開拓優質顧客,更談不上顧客忠誠度。
因素五、購物中心興起,產生擠壓效應
百貨公司是零售業態中最基礎業態,隨著消費意識的抬頭,應該將客群分級,并設定不同業態來因應,以往單純的百貨業態已無法滿足消費者;近年購物中心發展迅猛,完全體現一站式的購物理念,不僅僅滿足消費者的購物需求,還增加了餐飲、休閑、文化、娛樂、運動等體驗功能,對傳統單一的百貨業態造成沖擊與擠壓,所以百貨公司應更重視業種業態的組合,積極調整現有商業結構。
因素六、服務流于形式,顧客根本無感
每家百貨公司都有客服中心、服務臺,提供形形色色的服務,例如:贈品兌換、訴怨處理、廣播尋人、失物招領、禮品包裝、服務咨詢、會員辦卡、積分查詢、嬰兒車借用、微笑問好、電梯導購、站立收款、試鞋蹲式服務……等等,不勝枚舉,這是服務嗎?是服務,是傳統的基礎服務,而不是獨特與感動的優質服務,優質服務必須能沖擊顧客的內心,讓顧客有被尊崇的感覺,要兼顧實惠與實用,不然就無法感動顧客的內心。部分百貨公司的服務項目高達幾十項,花費很多成本及費用,但是均無法感動顧客,時間長了顧客也就感覺麻痹,顧客得不到滿意的服務,便逐漸流失,導致業績與利潤下滑,所以百貨公司必需不斷提供新的優質服務,并且要有唯一性獨特性,才能鞏固老顧客,吸引新顧客。
因素七 千篇一律的抄襲,形成千店一面的窘境
百貨公司的設計缺乏主題,毫無特色及話題性,商業布局也大致雷同,品牌每家差別不大,去一家百貨公司和去十家百貨公司,意義上是一樣的,其中最嚴重的是營銷方法同質化,不斷的復制別人,走別人的路,時間長了,都不知道自己走到哪兒了,怎么能不迷失?
走出關店風暴
經濟因素是不可控的,但是經營因素是可以控制的,百貨公司應采取新觀念、新方法,來對應市場的巨變;推動經營模式的全面轉型,為消費者提供不一樣的消費體驗,只有徹底革新才能創新,創新是為了發展,為了安全避開所面臨的關店風暴。
轉型一 注重體驗,極致發揮
硬件上創新設計風格,要有主題性有話題性,從外立面到內部的商業空間,給顧客不同的體驗,突破現有的空間格局,創造差異化的購物環境,使得顧客又驚訝又喜歡,樂而忘返并主動廣為宣傳,在增加新客群的同時,也鞏固原有客群。
軟件上豐富業種業態,百貨往往面積有限,首先應明確目標客群,不需要走一鍋端式的全客群,針對目標客群,擴大購物功能以外的商業布局,加重文化藝術的內涵,打造終極體驗的感受。
轉型二 導入科學管理,開發自有品牌
管理必須現代化、科學化,重視數據分析,由分析中得出未來的趨勢,提早做出準備,因應各種市場上的快速變化,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大膽開發新品牌,樹立自己的風格,形成市場差異化,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才能永續經營與豐富獲利。
轉型三 精耕細作顧客服務,創新現代營銷方式
以客為尊,服務至上,不僅僅只是口號喊喊而已,要有血有肉,有形體有靈魂,要站在顧客的角度來創新服務內容,貼近顧客內心深處,注重每個環節與細節,讓顧客內心有所體會與感動,才能發揮服務的效果。重視會員管理,善用CRM系統,有效的開發優質會員,掌握會員喜好的趨勢,便可提升營銷成果,會員管理是營銷的基礎,沒有完善的會員管理,再好的營銷活動,其營銷成果也無法發揮到極致;擺脫傳統的營銷方式,創新營銷手法,在同業中形成營銷差異化,這是市場競爭中關系成敗的重點所在。
轉型四 重視在職培訓,提升專業素質
百貨公司是零售業,不是制造業,用不到機器設備,全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所以“人”是關鍵;推動制度靠人,銷售商品靠人,服務顧客也是靠人,“人” 就是員工,員工專業素質的高低,直接關聯到百貨公司的形象、業績與企業的未來發展。就是員工,員工專業素質的高低,直接關聯到百貨公司的形象、業績與企業的未來發展。
總而言之,百貨零售業整體是不會被淘汰的,只會經由市場來檢驗,篩掉弱者留下強者;在零售的激烈商戰中,百貨面對迎戰的不僅是同業百貨,還要面對更強大的其它競爭者,如購物中心、OUTLET、電商…等已知對手,還有一些國外尚未登陸的潛在競爭對手,也都在虎視眈眈的等待機會。
百貨公司要充分了解市場趨勢變化,快速積極的順勢調整,迎合市場需求,滿足顧客需要,避免抄襲,不斷創新,才能引導潮流,隨著時間不斷考驗,必將不懼任何風暴來襲,而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