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五一小長假期間,用幾天的時間走了一下市場。分別開車到幾個地市,看了一下相關的賣場、百貨店、購物中心等不同業態節日期間的經營情況。
五一節是今年疫情過后的第一個小長假。五一期間的一些市場反應、消費反應能代表未來一段時間的市場情況。
總體有這樣幾個感受:
--市場在緩慢恢復中:
走多地市場的感覺是,市場在緩慢恢復中。五一期間,整體市場的供給是非常充足的。雖然很多品牌商、零售尚在節日期間也推出了一些促銷活動,但是整體感覺節日期間并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情況。大概率今年的五一期間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將會有一定的負增長。
總體看商場中客流比較平穩。除了有個別企業人流量相對較大一點外,大多超市、百貨、購物中心人流量比較平穩,沒有明顯的節日客流感覺。
在和有關店長、導購等交流中,總體感覺人流量在恢復,但是還沒有恢復到正常情況。
前天,看到央視的有關報道:杭州商場客流恢復到了去年五一同期的70%左右。
當前從官方的要求也是盡量減少人員聚集。五一期間很多的旅游景區是限流的。
五一期間,進入所有的賣場、百貨、購物中心全部被要求:出示健康碼、測體溫、戴口罩,有的地市還被要求上報個人信息。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整體的商場客流必然會受到一定影響。
目前判斷:受疫情常態化的影響,整體的市場恢復將處于這樣的緩慢恢復節奏。不能期望市場能在短時間恢復正常。
企業需要盡快適應這種常態化防疫帶來的市場變化。
--變還是不變:
在走市場的過程中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感受,大多的店幾乎沒有變化,基本還是疫情前的經營形式。包括在五一期間,圍繞疫情可能帶來的消費者新的關注點的主題營銷活動也非常少。除了進入商場時的測溫、大家都戴口罩等一些動作外,很多的經營活動沒有明顯的變化。
這次疫情帶來的影響一定會是比較大的,這樣一次嚴重的疫情一定會對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心理、方式帶來影響。我的判斷,不會沒有變化,一定會有比較突出的影響。
再是隨著疫情常態化,也會越來越影響到人們的一些消費心理。
消費的變化首先是一種心理的感應,之后才會慢慢傳導到行為變化中。
這種慢慢發生的消費變化,不會和疫情爆發初期馬上發生買口罩、買消殺用品那樣的明顯,需要一個反應過程。
這個反應過程也需要提供相關的服務去支持他的反應。
當前,需要針對疫情可能產生的對消費者的影響,能夠洞察可能發生的一些消費理念的變化,一些消費商品的變化,一些消費方式的變化,一些新的服務要求實時做好有關調整。
受這次重大疫情影響,一定要推動企業做出一些變化。不要認為和定義消費者疫情過后沒有發生改變,他已經在發生改變了。現在是考驗企業如何洞察這些變化并及時做出調整的時候了。
--疫情后哪些業態會受到較大沖擊?
面對疫情常態化,一些零售業態面臨較大調整壓力。
購物中心面臨較大壓力:特別是一些以餐飲、娛樂為主體的購物中心,將會面臨客流難以恢復的壓力。短時間很難恢復到正常客流狀況。這種類型的購物中心也有可能面臨轉型。
百貨店面臨較大壓力。疫情對這幾年面對較大下行壓力的百貨店行業雪上加霜。面對疫情常態化,百貨店必然面臨更大的客流壓力。百貨店的深度轉型迫在眉睫。
賣場面臨轉型調整:這幾年大賣場一直呈下行狀態,疫情將會推動大賣場加速轉型。面對客流下降、顧客到店頻次減少、在店時間縮短,大賣場需要盡快調整。小型化、全渠道、到店+到家、+群、+直播是目前的調整方向。
在走市場的過程中,一些賣場的非食區客流更是非常少。需要盡快調整轉型。
便利店面臨調整壓力:便利店的滿足即時性消費需求的業態特征,決定了便利店主要依靠于人流。疫情帶來的最大市場影響是人流的減少。在市場調研過程中,有一些三四線城市,晚上八點左右街上基本就沒有人了。最近打車時和的哥交流,整體出租車的收入了減少三分之一以上。這和便利店會有一些吻合。
一些專業店面臨較大壓力:特別是煙酒店、母嬰店等一些專業店,會受疫情的影響更大。疫情過后由于一些消費場景的變化,一些需求方式的變化,一些專業店將面臨被淘汰的狀況。
目前看,并不是整體的業態領域的市場空間全面消失,關鍵是:如果業態出現20%以上的市場下滑,企業是否還能生存?
面對疫情影響,是變?還是等?
(來源:聯商專欄 作者:鮑躍忠)
- 該帖于 2020/5/8 9:39: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