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無人零售”成了資本追逐的新熱點。超前購物體驗以及黑科技的新鮮感似乎給零售商帶來了無限的創意,隨著無人零售超市、無人零售便利店的崛起,優衣庫又有了一個新的想法——服裝自動販賣機。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優衣庫第一臺自動販賣機To Go已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奧克蘭國際機場上線,主要出售男女裝的保暖內衣和輕裝羽絨服。
據了解,自動販賣機上的這些服裝都以盒裝和罐裝的形式出售,體積都較為小巧,而且自動販賣機上的衣服會有不同的尺寸供消費者選擇。自動販賣機的形式決定了這些服飾不可試穿的缺點,但如果消費者感覺不合適,也是可以退貨的,消費者可以到優衣庫門店或者以郵寄的方式辦理退貨。
如果沒有猜錯的話這也是一個無人零售的跟風者?
6.25日,深蘭科技和娃哈哈簽訂3年10萬臺TakeGo采購協議,
6.28日,F5融資3000萬,
7.4日,bingobox融資1億,
7.8,馬云粑粑的淘咖啡開業
.....
時至今日,國內20多家無人零售項目,我想國外也不會示弱,這不優衣庫頂風而上,竟然用自動販賣機來賣衣服了,算是舊瓶裝新酒,玩出了自己的風采。
據說優衣庫將在本月向美國紐約、休斯頓等大城市的的機場和商場陸續再推出9臺這樣的自動販賣機,至于會不會在其他國家推出目前尚未確定,但是我想國內無人零售競爭這么激烈,它還會進來嗎?
我們都知道優衣庫是日本的服裝企業,自動售貨機算是日本的國寶級東西,在日本街頭販賣各種商品的自動販賣機幾乎隨處可見,密度要比便利店高出許多,被稱為24小時營業的微型超市。使用自動販賣機已經成為日本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從1888年日本的第一臺自動販賣機"煙草自動販賣機"開始,自販機的功能、銷售的商品種類都在不斷完善。這背后其實隱含著當代日本的文化,日本是一個快節奏的國家,自動售賣機可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節省人力、方便交易。
但是優衣庫選擇美國推出服裝自動販賣機則是為了應對其在美國市場持續虧損的計劃之一,優衣庫顯然希望通過自動販賣機來試探新的盈利模式,但是對于衣服這樣的計劃性需求,真的能用即使需求的終端來售賣嗎?何況是衣服這樣的東西。
放眼國內,自動售貨機很早就進入中國了,但是還是沒有火起來,直到今年無人便利店崛起,才慢慢被人注意到。但是時過境遷,很明顯它已經是明日黃花了。
目前在國內有很大的集裝箱式的無人零售物種,有個比較好聽的名字叫做無人便利店,這些店一般使用RFID等物聯網技術,顧客需要掃碼進門,然后自助掃碼結賬再出門的。可貴之處是買東西的時候手可以觸摸到商品,算是舊酒裝新瓶。比自動售貨機體驗差點的是購物步驟,本來可以掃碼結賬拿東西走的,非得增加到3步以上,額外增加了麻煩,因此有很多專家也把這類物種看做是大型售貨機。
也有另類的無人零售,以TakeGo無人零售終端為例,他們通過人工智能機器視覺等技術實現的,掃手開門,拿了東西就走,購物極其簡便,還有大腦和眼睛,創意新穎,很多人也稱它為“店型機器人”。
那么對于國內大家現在都追捧的無人零售的主流的幾點看法:
1、無人化比智能化、智慧化、大數據運營等概念更高一層。因為能在自由的購物場景實現無人化是高度智能化的結果。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無人化不是在工廠在倉庫的無人,而是用戶自由活動場景下的無人,這種的場景或許更適合游戲,成人用品店等方面;
2、無人化的場景下,一切數據和行為都能被定義,用戶的實體會進入系統,而不是互聯網下的由手機進入系統,人工智能的無人零售空間,客戶畫像、購物行為的收集尤為重要;
3、經濟效益和人力成本。實體公司與人工智能等的差異在于前者不能將實體高度信息化數據化,從而由系統驅動,即由產品驅動。無人化的初衷不應該是節省人力,而是采用人工智能等前言技術提升經濟效益,并且節省人工。
套用庫克說過的話“無人駕駛是AI之母”,這個在零售領域或者大部分領域都是成立的,無人化是人工智能的終點。也許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人的自由解放?
優衣庫采用自動售貨機,想彌補開店的水土不服,扭轉盈虧,所以選擇了人流量較高的機場與商場,為了打開更大的市場,并且用自動販賣機來介紹自己的產品,從而贏得美國消費者的信賴。
國內由于已經有了很多無人零售終端,反而顯得自動售貨機不怎么流行,這是地域和國情的差異性形成的,因此優衣庫服裝自動售貨機和國內的無人零售終端相比較是個偽命題,各有千秋,你覺得呢?
- 該帖于 2017/8/8 16:41: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