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2017年11月28日,我在“萬商俱樂部微信群”看到了由阿里研究院發布的《2017新零售在路上:20個先行者的探索》(該報道的落款來源分別是:阿里研究院、華爾街見聞)。該報道稱,這份報告于2017年11月14日在阿里研究院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聯合舉辦的首屆“看中國”高峰論壇上,由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發布。
報告的最后部分指出:“新零售”概念最早由馬云提出。2016年11月,馬云在云棲大會上提出了“五新”理論——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資源,對于新零售,他說:“未來沒有電商,只有新零售”。
12月3日DoNews記者費倩文撰寫的《雷軍:新零售概念我比馬云更早提出》一文指出:(在)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小米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 雷軍在接受央視財經記者的采訪時表示,他比馬云還先提出新零售的概念。
實際上,許多直接參與新零售討論、探索與實踐的行家們,對新零售概念的起源,也是說法不一。如圖3所示。聯商網零售研究研中心副主任云陽子(廣州人,真名“李禮”,字“垣墨”,“云陽子”是他的號)說:最早從復興資本錢中華那里聽到了“新零售”三個字,但查閱錢中華的最新報道,他則說“馬云首先提出了新零售”,如圖4所示。聯商網木魚(真名“楊宇”,河南信陽人,曾任歐尚部門經理、蘇寧云商采銷部長,現任聯商網副主編)說,四年前聯商網林國童(又稱林尚玉、月小刀,現任聯商網COO)訪談樂城股份總經理王衛(生鮮傳奇創始人)時就提出了“新零售”,并提供了當年的視頻連接,如圖5所示。
圖3 新零售顧問團對新零售的觀點
圖4 錢中華說馬云第一次提出新零售
圖5 2014年8月7日:聯商網的新零售對話
記得2005年12月4日,全國大幅度降溫。北京:降到了50年同期最低溫。上海:一夜之間變暖秋為寒冬。降溫還伴隨著大風席卷了全國大部分地區。變化是如此之快,影響是如此之廣,為數十年之罕見。于是,我在當年12月8日寫了一篇短文《零售的冬季》,該文談到:
中國的零售業也很有可能驟然降溫,由炎熱的夏季進入寒冷的冬季,由繁榮轉向衰敗。其表現是“二病二癥”,即浮腫病、狂熱病、敗血癥、分裂癥。浮腫是狂熱的結果,敗血是先天性貧血與后天性躍進的結果,其最終的結果是:要么爆裂,要么分裂,都只能是日趨死亡。
因此,零售的冬季總將會降臨。但死亡并不等于滅亡,是電腦就必然會有帶毒工作的那一天,是人類就必然會有帶病活著的那一天,那冬季從來就是春季到來之前的一個必然會經歷的季節。所以,還是讓該死的死去,讓該活的活著。死者將成為生者的養料,讓生者長得更好。
其中,在談到分裂癥時指出:
在坐江山以后,那些一起打天下的英雄們就開始爭“誰是第一功臣”,最后當然是老板做第一功臣,否則就是:“敵國破,功臣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于是,群丞皆服,惟有血氣方剛、英年氣盛、才華橫溢的功臣,不愿被亡被藏被烹,也未被馴服,才有與大老板叫板的能耐。
結果大致有三種:第一種是謀反成功,丞滅主;第二種是謀反失敗,主滅丞;第三種是另立山頭,各自為王,殊死搏斗,勝負難分。其實還有一種就是丞斗不過主,就與主比壽命,你死了以后我再做皇帝也不遲。分裂使老板變小、能量抵消、事業萎縮。這是想回避也避不了的一道“生死坎”。
如今爭論“誰最早提出新零售”?雖然這不是一個什么大問題,但我做了一些文獻綜述以后發現:早在2006年就有人提出了“新零售”這個詞,但從2006年到2011年,“新零售”撰文主要是針對電商等新的零售模式。直到2012年,有人寫了一篇文章,正是提出——這種新的零售模式應定義為“新零售”。
(1)郭寶玉:《隱去新零售模式頭上的光環》(《現代家電》2006年第16期,第30-31頁)一文指出:“這兩種新的零售模式(備注:網上購物與電視商場)被專家評論為引領未來銷售模式革命的新思路。不過,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它們頭上的光環正逐漸被層層隱去。其實這兩種模式很像我們現實社會中對坐商和行商的理解。”該文提出來交易風險問題、商品競爭問題、暢銷產品的局限性、知識產權問題。文章指出:“如何才能突圍呢?先進與優秀結合,新式網絡經濟和傳統經濟的結合。網絡將他先進的信息化的準確高效低成本,和傳統經濟優秀的供應鏈系統結合!
這是從知網搜索到的有關“新零售”的第一篇文章,2006年就此一篇文章提到“新零售”。
(2)胡宗利:《“新零售”時代應該如何發展》(《中國商報》,2012年5月29日/第A01版)一文指出:“總的來講,今天的零售企業不像過去了,不是純粹的對商品的買賣。筆者認為現在的零售應該被稱之為新零售,即:‘地產+金融+物流+電子商務’。今天的中國零售業實際上是地區零售業,還沒有一個非常成功的全國拓展的實際案例。在現在的環境里,很明顯全國性的零售企業很難形成,所以就造成了這個行業只有往深度發展,往零售行業的產業鏈上游和下游去推進。”
作者還指出:“今天我們所有的零售從業人員,像過去只了解商品屬性、商品知識、價格知識,已經不能支撐現在零售業的發展,筆者預斷“新零售”應該是產業鏈擴張的另一個主角。這樣的發展模式可能不同于國外零售業,但這是中國的國情使然,我們的零售企業家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在這種“新零售”的現狀下找對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
(3)從2006年到2015年,知網搜素共有19篇文章以“新零售”為標題,但在2016年就猛增導論96篇,截止2017年6月27日,有關新零售的文章就達到了312篇,這些文章90%以上由記者撰寫。如表1 所示?陀^地說:學者提出了“新零售”,馬云引爆了“新零售”,記者炒爆了“新零售”,行業探索了“新零售”。
表1 知網歷年收錄的有關“新零售”文章
(1)新零售是實踐在先,概念在后。我國從2012年下半年引入O2O與全渠道概念以后,隨著移動端客戶的劇增,兩線融合速度的不斷加快,零售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在這樣的背景下,行業首先感悟到:零售的新時代已經到來,需要對這個新時代提出一個新概念。
(2)來自實踐的新零售概念也并非馬云首創,而是由聯商網首先提出了“新零售”。
前文提到:2014年8月7日:聯商網COO林國童在與王衛對話中就提出了“新零售”。據林國童介紹,2016年5月為籌備10月在上海召開的首屆“聯商風云會”,集中調研了幾大零售企業,經過聯商網內部的多次討論,最終由聯商網董事長龐小偉確定了以“新零售”為標志的“共享、共生、共創”的大會主題。
在調研討論過程中,想用一個“微信公眾號”來展現零售業的各種變化,開始的時候只是討論線上與線下的融合,后來,由林國童在討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新零售”,大家覺得這個名稱非常契合零售業的變化。
6月份,由林國童執筆撰寫的《擁抱新零售》一文發表,并作為公司介紹手冊的卷首。7月云陽子開始與聯商網合作,當月聯商網招了木魚來經辦新零售事宜,包括開辦一個新零售微信公眾號。月小刀、云陽子在發起成立“新零售顧問團”以后,還創建了“新零售干貨群”“新零售時尚百貨群”,員外,張陳勇、王國平、鮑躍忠、上佳等人積極參與,一起推動了新零售干貨群的發展。云陽子還應邀到中歐商學院、阿里巴巴、頂新國際集團等企業講授新零售觀念的落地策略。
7月4日正式定名為“新零售”的微信公眾號上線,7月22日以“云陽子”為秘書長的“新零售顧問團”正式成立,8月份起開始陸續發布了新零售系列文章,其中包括由聯商網邀請十三位零售行業當家人撰寫的“新零售十三邀”專題文章。
10月13日“2016聯商風云會”在上海召開,聯商網董事長龐小偉在會上就發表了題為《擁抱新零售》的開幕詞,同時宣布“聯商網新零售俱樂部”成立,此會成為“中國新零售第一會”。當日,在杭州召開的云棲大會上馬云也提出了新零售概念,認為純電商很難存在,未來是新零售。
但為什么一談到新零售都與馬云有關?因為當下尤其是未來主流的新零售都會與消費者的“移動化”和“無鈔化”相關。
這正如盒馬鮮生創始人侯毅所說:未來的新零售一定是線上為主。他認為,年輕的消費者都已經習慣了手機購物,所以,根本就不設置PC端購物場景,手機APP就能實現“所想即所得”,關鍵是盒馬發現并迎合了消費者的新需求——追求“新鮮的生活方式”,盒馬鮮生只供一頓飯的食材,因為也就放棄了“客單價的理論”。
更重要的是:盒馬鮮生“以店做倉”“以倉做店”,基于實體門店的生鮮電商的OAO(Online And Offline)模式,完全顛覆了零售業的發展模式。開業當天我們問侯毅總,上海開幾家店?侯總說10家。如果按3公里免費配送半徑計算,10家店恐怕難以覆蓋整個上海,上海內環城區面積680平方公里,按此計算覆蓋內環城區的店鋪數量大致是24家(680/(3.14*32)。但不管10家還是30家,與傳統零售的擴張模式相比,利用線上資源發展出來的新零售具有更高的效率。
新零售的形成是一個疊加而非迭代的過程,但越到現代,技術對零售的影響以及零售對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本文將從探討零售的本質開始,去發現新零售的倡導者與實踐者,探索第五次零售革命的今生發展。
很多人都認為:零售在變,但本質沒變。本質到底有沒有變?這取決于對零售本質的理解。有一種觀點把零售的本質理解為“買賣商品”,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零售業的本質就是要為顧客創造價值!
從學術觀點來看,新零售具有不確定性,是一個難以定義的混沌的概念。所以,上海大學李駿陽教授寫了一篇《“新零售”概念不能代表未來零售業的發展方向》的文章。他認為:“新零售”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與過去相比是新,但是未來會有更新的零售模式或技術背景出現,怎么表述呢?是否應該稱為“新新零售”?因此“新零售”不是一個科學的概念。
有人說,2016年是“新零售元年”。2017年是“新零售”的踐行年,但主要還是集中在“鮮食領域”,包括外食、中食、內食,大家都在搶奪鮮食的生意。馬云公開認親盒馬鮮生,甚至行業標桿企業也被阿里入股,永輝超級物種、百聯RISO、世紀聯華鯨選、步步高鮮食演義、天虹sp@ce、新華都海物會、物美新零售、生鮮傳奇等等,都與吃相關。購物中心與百貨公司不來店點吃的,似乎早已很老土。但百貨老總對我說:那些吃貨們與購物沒有半毛關系,他們吃完就走!百貨受到“吃貨”的雙重打擊:平均租金下降,營業收入下降。
我國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已經下降到了30%以下,但新零售最熱鬧的仍然是與吃相關的行業,還有70%的零售要不要“新零售”?2018年,新零售將向開闊地和縱深地挺進。
在消費升級,服務消費與精神消費的需求日益擴大的背景下,慢生活也會漸漸地超越快節奏,所以,在百貨、專業專賣、家庭裝潢、服務、教育、醫療,甚至銀行、個人理財、電信等非食品領域,更需要轉型與轉變。無論在哪個領域,那些不得人心的規則,目中無人的服務,暮氣沉沉的形象,都急需改變。
我國零售業的發展進入了旋轉門和過濾器:新人輩出,新生態漸漸匯合,但傳統生態依然是服務生活的主體!這是一個最容易迷失方向,跌入深淵的時代!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年輕人,越來越貪圖便捷與顏值,機器越來越多地滲透到人的生活中,在人與機器的戰爭中,機器越來越占上風,如果我們不折騰點機器,將被這個世界拋棄,所以“無人”問題,其實是一個未來世界的主導權之爭問題。
而有些企業,老而無形,老而無貨,老而無人,老而無技,老而無格,這樣的老是衰老,是人員退化,腦子僵化,店鋪老化,即使電商不來,盒馬不來,也是注定會被淘汰!如果盲目跟風,不掌握新零售背后的邏輯,變化與變革越多,可能就會變得更慘!學習與實踐新零售,其背后的商業邏輯才是關鍵。
本文只是一個局部的總結,有些好文章都沒有被列入其中,如云陽子《一文讀懂新零售:方法論與三大進化路徑-聯商專欄》,最先提出了新零售方法論。還有很多行業專家撰寫的文網,因為沒有被知網等收錄而沒有列入其中,待以后一一整理,如果能獲得這些作者的授權,我們將會匯編成冊,公開出版,以便讓大家分享。如有錯誤或遺漏,望大家糾正補充。
上海商學院教授周勇
2017.12.4
(來源:聯商零售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商學院教授 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