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利潤下滑,拼多多的錢花得值嗎?
出品/連線Insight
撰文/紀德
近期,拼多多公布了“千億扶持”計劃實施以來的首份季度財報。
8月25日公布的二季度財報顯示,拼多多單季收入達1039.8億元,同比增長7%,與市場預期基本一致;當季凈利潤為307.535億元,同比下滑4%。今年以來,拼多多凈利潤已經連續兩個季度下滑。
本季財報發布后,在中概股行情持續走熱的情況下,拼多多股價當日收盤保持平穩,次日下降了3.4%。
市場的謹慎態度并非毫無依據:在電商行業整體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拼多多選擇了逆勢投入,將資源大規模導向扶持計劃,持續讓利商家。
尤其在本季度,拼多多在“百億減免”基礎上,首次推出行業罕見的千億規模惠商行動——“千億扶持”,引發市場對其短期盈利能力的擔憂。
但從財報數據來看,其利潤的收縮低于機構推測,整體仍處于可控區間。
只要其繼續穩健管控費用,平衡投入與產出的節奏,便有能力消化短期戰略投入帶來的財務壓力。
或許,市場有必要以更長期的視角重新審視拼多多。
在競爭激烈、增長放緩的環境中,敢于堅持長期投入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護城河。
1、“千億扶持”下血本,拼多多為何主動“減速”?
拿出“千億補貼”反哺商家,拼多多展現了其戰略投入的堅定決心。
這一決心早在2025年一季度已現端倪——當時拼多多高調成立“商家權益保護委員會”(簡稱“商保會”),并由集團執行董事、聯席CEO趙佳臻親自掛帥,系統性研究商家痛點,優化服務機制與平臺生態,這被視為其戰略投入的組織化信號。
僅僅一個季度后,趙佳臻便正式推出“千億扶持”計劃,并明確表示:此次扶持立足于真金白銀的投入,“不喊口號,只動真格。”
拼多多之所以執著于補貼,源于其對當前市場環境的判斷。
外部不確定性加劇、消費增速放緩,平臺上大量中小微商家面臨生存壓力。
平臺與商家,實為“水與魚”的關系——唯有水域充盈,魚群才能繁衍生息。
所以,拼多多選擇在此階段主動讓利,緩解商家經營壓力,構筑更為穩健的共生生態。
拼多多的選擇是,充當供需之間的杠桿:一邊向上拉動商家,兌現“與產業帶站在一起”的承諾;一邊向下補貼用戶,刺激消費需求。
同時,真金白銀的投入,也直接反映在拼多多的財報表現中。
2025年第二季度,其交易服務收入為483億元,同比僅微增0.7%,增速連續兩個季度放緩。
這背后是“百億減免”政策的持續深化——拼多多通過減免技術服務費與推廣費、下調店鋪保證金、補貼偏遠地區物流等方式,降低了商家經營成本。
拼多多的主動讓利,不可避免地拖累了以傭金為主的交易服務收入增長。
與此同時,拼多多該季度總營運費用達323.3億元,同比增長5%,其中銷售與營銷費用為272.1億元,同比增長4.5%。
這部分成本增長,有一部分是源于“千億扶持”對國內供給側的堅定投資。
具體而言,拼多多已將資源投入至“2025多多好特產”專項行動推動農產品上行,和“新質供給”計劃助力產業帶商家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千億扶持”明顯從頭部擴大至中腰部商家,意在強化平臺生態的基底健康。
在需求側,拼多多同樣積極。
平臺在多個品類對標“國補”價格,通過“平臺直補”維持競爭力。在“千億扶持”推出后的首個618大促,百億補貼頻道在國補基礎上加碼消費券,單筆補貼最高可達1000元,顯著拉動消費情緒。
可以說,拼多多當下面臨的營收增長壓力,更多是戰略主動選擇的結果,而非增長動能的衰減。
不過,拼多多仍需回答一個關鍵問題:這些巨大的投入,究竟如何精準落地,才能真正轉化為商家可持續的增長動力?
2、從農業到制造,拼多多的“千億扶持”重塑了什么?
“千億扶持”計劃所推動的產業轉型升級,已開始在各領域收獲進展。
在最傳統的農業板塊,一批新質商家正借助拼多多平臺,將科技深度融入農產品生產。
頭部沙拉輕食品牌“一號農場”便是一例,其蔬菜沙拉和根莖葉類產品在拼多多上銷量占公司線上總銷量的50%。
穩定的線上增長反哺了供應鏈智能化升級——該品牌將更多收益投入智能化改造,位于上海青浦的智能工廠中,AI依托機器視覺技術,自動識別并剔除不合格菜葉,揀選準確率高達99.99%,每小時處理量超過1噸,顯著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類似的故事正在全國多個農產區發生。在“多多好特產”的專項扶持下,越來越多商家開始建設智能生產線,或聯合高校科研團隊開展技術合作,將以往局限于區域流通的生鮮商品,通過拼多多送抵全國消費者的餐桌。
制造業的轉型同樣明顯。商家不再依賴傳統“走量”模式,而是憑借“微創新”擺脫同質競爭。
一款普通潮玩收納盒,經設計改進后可實現潮玩展示,售價從幾元躍升至幾十元;木梳融入東陽木雕工藝,年銷售額突破千萬元;針對大頭圍人群開發的帽子品牌,僅用一年就在拼多多實現銷售破億,占品牌總銷售額四成。
這些案例共同體現出拼多多推動產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升級”的轉變路徑。
今年以來,拼多多“新質供給”專項團隊已走訪涇縣宣紙、永康廚具、晉江運動等數十個產業帶,為中小商家提供產品開發、數字化運營、倉儲物流等全鏈路支持,系統推動傳統制造向“新質供給”轉型。
拼多多2025年一季度財報顯示,新質商家已貢獻平臺40%的成交額,成為增長核心動力。
如果說“千億扶持”更側重于長期“造血”,幫助商家建立自身能力,讓他們能自己發展。
那么,短期的“輸血”也不可或缺。
在商家轉型的路上,“輸血”可以直接給予資源支持,緩解短期壓力。
“百億減免”就是這樣的存在。
3、拼多多的“百億減免”,是在和商家一起“把蛋糕做大”
越是承壓時刻,平臺企業越需展現社會責任擔當,助力中小微企業穿越周期。
去年8月,拼多多率先減免技術服務費與推廣服務費——這兩項本是平臺核心收入來源。
在追求利潤與為商家減負之間,拼多多選擇了后者。
對商家而言,這是最直接的現金減負。有米酒品牌透露,自減免政策執行以來,其多家店鋪的基礎技術服務成本降低3%。另有商家測算,僅此一項,年省費用就超十萬元。
這并非一次性補貼,而是長期固定的成本削減。
推行一年來,“百億減免”已累計為超千萬商家緩解經營壓力。
僅“推廣服務費退返”這一項,平臺全年投入即超百億,部分商家年省推廣費用達數百萬量級。
此后,拼多多進一步拓展減免范圍,推出一攬子舉措:免除偏遠地區物流中轉費、下調店鋪保證金與提現門檻等。
例如,大家電、二手數碼等類目保證金普遍下調超50%,部分中小商家保證金最低降至500元,遠低于行業通常的萬元水平。
“百億減免”的本質是釋放現金流——而充足的現金流,意味著商家將擁有更強的試錯能力和創新底氣。
零食品牌友臣便是一例。其去年開發肉松麻花新品時,借助平臺補貼以近5折價格試銷,快速完成市場驗證,極大降低了新品孵化的風險與成本。
這種低成本的試錯機制,不僅減輕商家負擔,更推動其將資源投向更高價值領域:產品研發、工藝改進與品牌建設,進而形成“減負-創新-增長”的正向循環。
總的來說,拼多多通過“百億減免”降低商家運營成本,再借“千億扶持”引導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加強消費端補貼,最終促成供需雙側良性運轉。
這一切的核心,是拼多多主動將短期利潤投入長期生態——通過讓利商家、賦能產業鏈,構建一個更可持續、更具韌性的共贏體系。
這種“放長線”的戰略耐心,也延續了拼多多一貫的做事邏輯。
整整十年前,它沒有走傳統電商的老路,而是一頭扎進田間地頭、街角巷尾,幫很多小農戶、小商家打開銷路。
無論外部競爭如何變化,但拼多多似乎一直沒偏離自己的節奏:不做短視的流量游戲,而是持續打磨內在價值,把蛋糕做大,讓更多人受益。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