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遍地的商業地產突起時,都市商業地產再也沒有以往的風光,虧損、倒閉事件不絕于耳。一個都市到底有多大的承載量,可以托起現有的商業規模。搶人流、拼體驗,新增消費人口到底從何而來?電商咄咄逼人,實體卻無從招架,宅男宅女成為一個時代的標標簽槍。當都市商業地產井噴時,還能像以往一樣輕松撈錢嗎?
從歐美國家發展的進程來看:工業時代都市經濟高速發展,整個市場資源向大城市集中,并進行強勢擴張,小城鎮很難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還面臨被邊緣化的境地。到后工業時代,都市功能從制造中心逐步轉向服務中心,大量工業開始外移。此階段都市中心城區開始衰弱,工業外遷則讓中小城鎮開始得到迅猛發展,并產生出新的衛星城鎮。
從我國的發展進城來看:90年代后大城市出現爆發式發展,誕生了千萬級人口的超級大都市。中小城市往往附庸于大都市,城鎮不興反衰,僅僅淪為為大都市提供人力貢獻。從最近的國家政策來看,發展新型城鎮化成為未來的重點,城鎮商業地產機遇般的站到政策的制高點上。
城鎮化的現狀:企業相對分散,多數鄉鎮企業未能聚集在一起。農村人口城鎮化水平低,居住分散,缺乏大型商業中心,商業消費往往外移。人口大量外出務工,回歸則發現都市與城鎮生活差距太大,面臨無法適應的節奏。政府面臨城市化發展下公共規劃改造的資金及技術難題。
從近年的農民收入增速來看已經超越城市居民,部分沿海發達地區的居民消費能力甚至超過了很多城市居民,這為城鎮商業地產提供了最大的消費基石。工業的外移則使得許多鄉鎮工業得以片區化規劃,特別是一些大型石化企業,一個項目動則數百億,幾乎等于數十個鄉鎮的經濟總量。這類大規模工業企業不僅帶來數萬人的就業機會,更為當地創造了百億的稅收用以改善城鎮環境以。企業發展的同時為當地帶來了人才及消費理念,可以有效提升當地消費層次和數量。
城鎮商業地產與新城商業不同,新城商業幾乎建立在一片空白點,通過人為的規劃,試圖重新打造一座城市。城鎮商業則在已有的商業基礎上進行升級,并引入現代管理模式,合理改善現有城鎮商業散亂差的局面。
在新一輪城鎮化進程當中,城鎮發展必然需要一個資源整合者出現。需要將居住、商業、學習、休閑娛樂等不同功能進行的合理配比。整合者需要對行業內外兩種力量進行深度整合,通過城鎮化的平臺將不同社會資源引入到開發建設中來。針對城鎮發展的現狀,找到商業契機,打造出城鎮化商業模式,并由此帶動城鎮的產業升級。
- 該帖于 2014-11-10 15:4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