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翻車,“國民之光”白象塌房了?
出品/瀝金
曾經自稱國貨之光的白象,如今大面積塌房?
最近白象被曝在包裝上玩“擦邊”套路,名字寫著“多半袋面”,以為是真多了半袋面,實際上“多半”只是商標。
這波操作,和“三德子土”雞蛋有得一比。新華社、人民網等官媒紛紛下場,網友也紛紛怒噴,微博話題閱讀量上了4.6億。
靠著拒絕外資入股、吸納殘疾人就業等行動,白象給自己立了一個“國貨之光”的人設,怎么開始玩這種把戲?
核心原因還是流量見頂,利潤壓力上來了。
更早一些時候,白象被曝光壓迫經銷商,線上購買的到手價,和線下渠道進貨的成本價一個樣,甚至更低,不少經銷商只能虧著本賣。
真所謂上岸第一劍,先斬經銷商。
商標上耍心機、渠道策略混亂,白象何時變得這么抽象?它的經營出了什么問題?對于方便面賽道,有哪些教訓和啟發?
研發拿來主義,缺乏新增長點
白象在商標上搞抽象,很大程度上是產品老化,品牌缺乏新增長點。
湯好喝系列是白象2018年推出的拳頭產品,銷售占比一度過半。但再好的產品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近兩年支撐白象銷量的仍然還是老產品。
另一方面,今麥郎“骨湯面”、康師傅“湯大師”均以相似概念蠶食市場,白象在競品的貼身肉搏中逐漸褪色。
就近幾年的品類上新來看,品牌很有點“拿來主義”的味道,真正有原創性的新品并不多。
不光是方便面品類,飲品品類同樣如此。
用2021年白象飲品業務CEO的說法,白象的策略是吸星大法,別人教育出市場,白象做微創新迭代收割。
想得很美,但現實不給面子。
在市場珠玉在前的情況下,白象推出的產品無論是定位、口味還是包裝都拉不開差距,但售價卻要更高,這讓白象很難打開市場。
比如主打原葉萃取工藝制成的“茶好喝”,該系列無糖茶飲料的零售價35.9元/8瓶,單瓶價格約4.5元/300ml,價格比東方樹葉小瓶裝的茶飲料高出接近1元。
光想著收割別人家的市場,卻沒辦法打造出自己強品牌心智的細分產品,白象這波塌得不冤。
白象飲品相關產品
重營銷輕產品,雷聲大雨點小
產品力不足的結果,就是白象對營銷的依賴很大。
在有流量紅利的時候,這套玩法很管用。
憑借一系列營銷操作,白象成功打造了“國民品牌”形象,贏得消費者的廣泛支持。從拒絕日資收購,到在各類災難中積極捐款捐物,再到大量聘用殘疾人員工,這些舉動為白象積累了極高的聲譽,一度被視為“國貨之光”。
特別是在“土坑酸菜”事件中,一句“沒合作,放心吃”的聲明,更是讓白象迅速收獲大量流量,銷量也隨之飆升。
從這以后,白象咂摸出了如何利用流量做生意的套路:與其開發受消費者持久復購的產品,不如追著流量,開發“話題性”爆品。
比如2023年推出的香菜面,強烈的味道特點讓它在網上引發了極大的爭議,黑紅也是紅,它給品牌帶來了很多自來水。
按白象當時的說法,根據電商消費者的興趣做產品,兩個月就能上線。后續折耳根面、臭豆腐火雞面都是這一思路下的產物。
這些產品短期內的確賺夠了眼球,但后續并沒有給品牌帶來持續的復購,主要原因還是研發不足,沒做到好吃。
比如4月份上新的衛龍聯名辣條拌面,不少消費者吐槽,面是面,辣條是辣條,兩樣東西只是單純混在一起,并不好吃。
消費者關于辣條拌面的評價
當流量變貴、產品力缺乏支撐,白象自然就現了原形。
打著“國民”旗號,但品牌實際上并不在乎消費者,營銷翻車是早晚的事。
馬上贏數據顯示,在方便面品類中,白象的銷售占比在2024年6月達到峰值以后就一路下滑,環比增長出現放緩。
當初吃流量紅利有多爽,如今還回去就有多痛苦。擺在白象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么減少線上營銷投放減輕壓力,要么向下擠壓經銷商,榨出利潤。
白象顯然還沒放棄前者。
有經銷商反饋,白象的湯好喝系列,拿貨價是65元一箱,折算成單包價格是2.17元;在電商平臺上,同樣的產品單價可以打到2.20元。
也就是說,消費者線上買的價格,和線下進貨價持平,利潤空間幾乎等于0,經銷商反水實在是情理之中。
經銷商不愛賣,白象只好繼續加重線上營銷,然后繼續沖垮線下的零售生態,整個一惡性循環。
方便面賽道轉型,根基是創新
白象面臨的問題,本質上是當大賽道面臨轉型,怎么才能適應新的環境。
在商標和營銷上耍花樣,而不是真實增強對消費者和市場的理解,顯然不是正路。
方便面要賣爆,需要在場景、口味、個性化等角度創新。
首先是消費場景,方便面正在從單一的飽腹,向健身、露營、追劇、宵夜等多元化場景轉型。這要求品牌在產品包裝和分量上進行差異化設計,滿足不同場景的需求。
比如今麥郎“拉面范”的單人口糧裝與家庭分享裝并行,適配獨居與聚餐場景;還有統一“開小灶”自熱面則瞄準露營市場,通過自熱包實現場景突破;康師傅推出的“干面薈”小包裝拌面,契合深夜追劇人群的輕量需求。
口味創新也是重要方向。統一“茄皇”系列以新疆番茄打造差異化風味,年銷破10億;今麥郎“酸辣金湯”則嫁接地方小吃靈感,持續迭代口味矩陣;康師傅“藤椒豚骨”融合川渝特色,成為爆款。
相比之下,白象的口味創新多停留在模仿層面,缺乏對地域風味的深度挖掘,這也是未來品牌需要改進的地方。
聯名、文創、個性化則提供了另一個創新路徑。統一和“盜墓筆記”合作打造主題泡面桶,今麥郎攜手非遺傳承人打造安徽板面,均實現破圈傳播。
這種情感價值附加,能有效提升產品溢價與用戶粘性。
對于白象來說,過去的成功得益于營銷和愛國營銷,但未來的生存必須依靠誠信經營和持續創新。
畢竟,消費者可能會因為愛國噱頭嘗試一次,但只有產品和體驗真正過硬,才能讓他們成為品牌的忠實擁躉,畢竟消費者需要的是一碗真正的好面,而不是苦情的宣傳,情感的綁架。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