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客不是便利店,只是快遞和B2C業務組合成的怪胎。什么時候順豐忘掉快遞的身份,才能真正去做便利店,嘿客,并不在便利店的路上。但說嘿客,卻要先從便利店說起。
便利店提供的商品,多是滿足顧客日常生活的標準品,而競爭的優勢,卻包含了個性化的東西。這是肯定的,不然市場營銷中不會有市場細分和定位。
人是有獨立思想的個體,不同數量的人組成社區,不同的社區也就有不同的、個性化的需求。老年社區和青年社區的便利店是不一樣的,土豪社區和屌絲社區的便利店是不一樣的,教授社區和文盲社區的便利店也是不一樣的。就算是同一個社區,如果有兩家活的挺好的便利店,他們提供的服務也是不一樣的:你有鹵水豆腐,我有狗肉皮凍;你的蘿卜香脆可口,我的黃瓜又粗又大又鮮又嫩;你家長里短嘮不停,我柜臺西施笑如花。歸根結底,人的需求不同,所以一個社區,需求也是分化的。
便利店能夠滿足的是日常生活需求,是分化需求的交集,而嘿客則想與便利店互補。
從已試營業的嘿客知道,嘿客并不是沖著日常生活所需去的——順豐便利店折戟在前,嘿客不會重蹈覆轍——其提供的產品是用來滿足個性化需求的,而這些產品便利店無法提供。嘿客需要吸引、接近社區的顧客,所以順帶做了便民服務,但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發揮快遞優勢,用快遞盈利,從后端賺錢。
順豐的優勢是不用去翻垃圾箱就可以了解每個小區、街道的網購情況,雖然無法精準確定消費能力,但足夠提供日用品之外的個性化產品和服務。便利店也有優勢,可以通過CRM為社區顧客提供日常用品的個性化服務,只是做的人少。
順豐是想借用這個優勢的。一來熟悉各個小區快遞情況,合理分布社區店能降低配送成本,提高效率;二來有個門店能夠促進順豐快遞市場份額的增長;三來通過后端賺錢,根據網購情況在店內有選擇的展示產品或其他促銷。
一二兩點是沒問題的?爝f行業的競爭從未停止,四通一達、國外勢力、電商自建給順豐的壓力并不小,順豐去年8月份的融資,或多或少透露出順豐增長放緩的信息?梢陨儋,可以虧損,但增長不能放緩,而順豐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按順豐官網介紹,目前大陸、海外合計有7800多個網點,這些網點已經滿足了順豐的業務需求,但是,如果7800個網點全部在大陸,也是一個網點覆蓋多個社區或街道。按國家統計局數據,2012年全國街道辦事處數量7282個,而社區居委會數量91153個,在不考慮開店及營運成本的前提下,如果每個社區都有一個順豐的門店,那順豐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可以想象一下這樣的情景:
網購選擇順豐或者嘿客合作快遞,地址留嘿客,物流車把包裹送到嘿客。嘿客打電話:「土豪,嘿客收到十個包裹」。土豪:「我下班的時候給我送家去」。土豪20:18到家,嘿客也剛好把包裹搬到門前。
再想象下另一種情景:
網購選擇其他快遞。快遞員A到小區門口:「喂,有快遞,出來取一下……不在家?那你下班到我們公司拿吧……放嘿客要收5毛錢你給我啊……」。派送其余9個包裹的快遞員重復同樣的對話。
重復幾次,順豐就多了一位忠誠的用戶。
不過,這種情況發展的結果是什么呢?嘿客成了快遞店。
第三點則未必理想。
為了從后端賺錢,讓有限的店面產生更大價值,順豐優選無疑是第一選擇——賣產品盈利,順帶提高順豐優選的市場份額。人人都要吃,所以生鮮食品是個好生意,優選還和其他網購平臺互補,與便利店互補。生鮮食品之外,則是便利店沒有的其他合作商家的產品。無論是優選還是其他商家,都是B2C的思路,嘿客只是一個引流渠道。至于網購線下體驗、JIT服務,噱頭的成分更多。嘿客單店能展示的實物商品有限,某個具體產品在小區的需求也有限——還記得社區分化的需求么?就算通過實物商品輪換展示提高樣品曝光率和覆蓋范圍,也難免太低效。怎么都無法想象回家之后老婆不是興奮的告訴我逛兩小時商場買了三件衣服兩條絲巾一個包,而是激動的告訴我在小區嘿客僅有的三件衣服里相中一件還試了感覺特別合適已經下單購買。至于JIT服務,等淘寶京東加入之后再說吧。
店購終究和網購不同。網購貨架無限,店購只能展示幾面墻。至于墻上展示的巴掌大的產品如何挑選,圖片是否精美,能否吸引顧客掏出手機——掃描——點擊——瀏覽——下單還是個問題。喔,這個過程還剝奪了顧客比較的權利,手機的單線操作真不適合網購。什么?嘿客也有終端?如果都是用終端為啥放著家里舒服的椅子不坐,涼爽的空調不吹,愉悅的音樂不聽,反而要跑到你這屁大的地方上網買東西?至于說增加順豐客戶群,瞄準不習慣網購的老人,店購有專人指導,體驗一流……順豐費那么大力氣恐怕真不是為爺爺奶奶服務的。先不說老年人網購并不是一眼汪洋的藍海,而是日漸干涸的池塘;就算培養了幾億老年網購用戶,是只有食品的順豐優選能滿足需求,還是要啥有啥的淘寶京東能滿足需求?
而嘿客能否解決另外一個問題還未可知,這個問題就是重復到店消費。便利店服務整個社區,尚且需要顧客不斷的重復消費產生利潤,嘿客只服務部分社區住戶,吸引顧客重復消費的能力未必超得過便利店。
通過后端賺錢是可能的,按已有的新聞等信息,嘿客開店前會考慮小區的網購情況。這樣可以根據小區的購物情況進行有目的的推送,盡量提高成交,雖然麻煩,但不乏嘗鮮者和特殊愛好的用戶;天天在門口、店內放促銷廣告,給電商引流、做投遞業務也是不錯選擇,但還是在第一第二個好處更加實在。降低配送成本,促進份額增長,這大概也是嘿客的最終價值:成為快遞業務的一環。
至于說什么生鮮O2O,逆向O2O的,小曹想說,在電腦前買是B2C,蹲馬桶上用手機買是B2C,跑到店里用APP、掃碼、付現金還是B2C,別去扯O2O的淡。嘿客對電商,只有一個通過圖片和實物體驗引流的功能,至于JIT,是快遞的貨到付款,換個馬甲而已,和逆向O2O沒關系。
順豐想用互聯網的模式來一下跨界,但一年幾千家店的計劃一點都不互聯網思維。也許,人家就沒怎么考慮互聯網的事呢。
496555964@qq.com- 該帖于 2014-6-11 10:28: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