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間累計虧損超13億,呷哺呷哺「不好吃了」?
出品/節點財經
作者/十界
持續虧損的呷哺呷哺,如何吸引食客的味蕾?
8月4日,“連鎖火鍋第一股”呷哺呷哺在港交所發布的公告顯示,預期截至2025年6月30日,收入約19億元,凈虧損約0.8億元-1.0億元之間。
自2021年起,呷哺呷哺便踏上了虧損之路,截至2025年上半年,五年間累計虧損約13.26億元。
一邊是呷哺呷哺業績的焦灼,另一邊,巴奴火鍋頂著“國內最大的品質火鍋品牌”的招牌正在沖刺上市。2024年巴奴的收入約23.07億元,經調利潤約1.96億元。2025年一季度(截至3月31日),上述數據分別為約7.09億元、7670萬元。
巴奴這碗火熱的毛肚,更映襯著呷哺呷哺當前冷清的局面。
回溯其發展歷程,從臺灣出發的一人食火鍋,迅速擴張開店千余家,到頂著“連鎖火鍋第一股”風光上市,再到數年虧損陷入關店潮。短短數年,呷哺呷哺經歷了從高光到陰影的轉換。
而被寄予厚望的高端副品牌“湊湊”,如今正在成為業績的拖累,2024年,該品牌虧損占比近九成,客單價與翻臺率雙雙跳水。與此同時,主品牌呷哺呷哺因價格帶上移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失守“一人食”平價市場。
資本市場的反應更為殘酷,呷哺呷哺股價已經跌至0.77港元,市值也從曾經的290億港元下跌至8.3億港元,距離高光時刻,僅剩一個零頭。
曾經的連鎖火鍋第一股,不好吃了嗎?
01
營收壓力大,5年虧了13億
事實上,呷哺呷哺已經陷入虧損局面良久。
回溯呷哺呷哺財報,2021年至2024年,凈虧損分別為2.93億元、3.53億元、1.99億元、4.01億元,今年上半年虧損約為0.8億元。這意味著,近五年時間,呷哺呷哺已累計虧損13億。
從品牌線看,呷哺呷哺和湊湊兩大品牌組成了呷哺呷哺最為核心的收入來源。近幾年呷哺呷哺品牌表現不佳,湊湊作為呷哺呷哺旗下定位“中高端”的子品牌,曾被寄予增長厚望,但近年來表現疲軟。
2024年,湊湊營收同比下降明顯,虧損擴大至3.53億元,成為集團營收的主要拖累。《節點財經》看來,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在定位與運營問題方面,湊湊以“火鍋+茶飲”為特色,但茶飲業務競爭力弱于專業茶飲品牌(如喜茶、奈雪),火鍋品類又面臨海底撈等品牌的壓制,客群定位模糊;
門店擴張方面,此前盲目擴張導致部分門店選址不合理、坪效低下,后期關店產生的資產減值進一步侵蝕利潤。湊湊在2024年收入為19.48億元,同比下跌26%,凈虧損達3.53億元,虧損額占公司整體的近九成。客單價從142.3元降至123.5元,翻臺率從上一年同期的2倍跌到1.6倍,間接影響集團整體營收能力。
受到業績拖累,呷哺呷哺二級市場的表現同樣不佳。
2014年12月17日,呷哺呷哺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發行價4.7港元,2021年2月曾創下每股27.15港元的高點。而如今,呷哺呷哺股價已經跌至0.77港元。
曾經風光無限的“連鎖火鍋第一股”,如今已掙扎于虧損的泥潭中。
02
盲目擴張,陷入轉型困局
與虧損相伴的是呷哺呷哺門店的收縮。
2018—2021年,呷哺呷哺展開了激進的擴張計劃,門店數量從不到700家猛增至近1200家。但從2021年開始,又急速收縮。《節點財經》看來,導致這樣局面的原因,不外乎三點:
第一,激進的擴張導致大量門店虧損:2015—2019年,呷哺呷哺平均每年新開門店數量保持在100家以上,即便在疫情期間也未放緩拓店腳步。
《節點財經》認為,這樣“跑馬圈地”式的開店,直接導致了選址質量下降、單店效益稀釋,大量門店陷入虧損。
第二,經營效率低下,導致盈利能力變差:從經營數據來看,呷哺呷哺餐廳2024年同店銷售額下滑23.3%,翻臺率為2.5次/天,較上年同期的2.6次/天也有所下降。在人均消費降低的情況下,翻臺率卻未提升,說明門店運營效率不高,無法吸引更多消費者,盈利能力變差。
一個關鍵時間節點是2021年。從這一年開始,呷哺呷哺停止了高增長,并開始大規模關閉門店。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呷哺呷哺旗下餐廳總數降至1000家以下,為957家,較2023年凈減少133家。
第三,定位不清晰,轉型失敗。呷哺呷哺曾試圖從“快餐”向“輕正餐”轉型,客單價不斷提高,喪失了原本的性價比優勢。但轉型并不成功,又想重回大眾市場,導致品牌形象嚴重割裂,消費者對其定位感到困惑,品牌忠誠度下降。
多種因素疊加之下,曾在火鍋賽道占據了51.9%市場份額的“連鎖火鍋第一股”,逐漸被消費者所“遺忘”。
03
一年21萬家門店出局,火鍋賽道競爭加劇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中國火鍋行業市場規模會增長到6689億元,但增速將從2019年的10%降為2025年的4.3%。餐飲形式日益多樣,火鍋市場份額被分散,盡管市場整體仍在增長,但增長速度變慢。
呷哺呷哺所處的火鍋賽道本身就是一個競爭激烈的領域。近年來,新品牌層出不窮,進一步擠壓呷哺呷哺的市場空間。
《節點財經》看來,呷哺當前正在面對來自三方面的挑戰:
其一,同類快餐火鍋競爭。袁記云餃、吉祥餛飩等快餐品牌拓展火鍋類產品,如小火鍋套餐,以更低的價格和更便捷的場景分流大眾客群;
其二,下沉市場競品崛起。區域型小火鍋品牌,如鍋圈食匯的堂食+外賣模式、本地社區火鍋,憑借對下沉市場的滲透和更低的運營成本,搶占三、四線城市份額;
其三,高端火鍋分流中高客群。海底撈通過場景創新,如生日服務、沉浸式體驗等拿下中高端火鍋的消費者,而湊湊自身定位模糊導致的競爭力不足,使得呷哺在中高端市場難以留住消費者。
《節點財經》認為,當前整個火鍋賽道呈現三個分化:高端火鍋因高客單價與當下主流消費脫節,需求萎縮;網紅火鍋店因低價低質等問題,“短命”現象突出;平價火鍋賽道參與者眾多,出現價格內卷。眾多的參與者,正在激烈地爭搶消費者。
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正在籌備上市的巴奴毛肚火鍋,盡管餐飲行業低價內卷愈演愈烈,但巴奴的經調整凈利潤率卻在逐年提升。2022年—2024年,巴奴的經調整凈利潤率分別為2.9%、6.8%、8.5%,這一數據在2025年一季度達到了10.8%。
餐飲市場競爭日益白熱化,品牌眾多,這些競爭對手在產品、服務、價格等方面各有優勢,諸如巴奴這樣的頭部品牌快速增長,更進一步分流了呷哺呷哺的客源,使其市場份額受到擠壓。
更值得關注的是,消費者觀念逐漸轉變,更加追求高性價比和高質量的餐飲服務。據窄門餐眼數據顯示,近一年內火鍋行業新開門店185835家,但凈增長為-29676家,意味著有超過21萬家門店出局。
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之下,沒有特色產品、服務的品牌,很難在競爭中拔得頭籌。對呷哺呷哺而言,及時跟上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保持產品創新的同時提升服務質量,才是提振業績、重新挽回消費者味蕾的關鍵。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