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收購“告吹”,創始團隊首度發聲
出品/聯商翻譯中心
撰文/尹茜、松柏
不久前,7-11便利店“收購案”告吹,但風波仍未消散。
8月21日,永旺集團股價創歷史新高,市值近二十年來首次超越7&i控股(7-11母公司),躍居日本零售業第二,僅次于迅銷集團(優衣庫母公司)。
9月1日,美國貝恩資本正式完成對7&i集團旗下“約克控股”的收購,包括伊藤洋華堂超市等29家企業。同日,7&i迎來成立20周年。自成立以來,7&i曾致力于構建橫跨百貨、超市、便利店等七大業態的“超級綜合體”。但如今,它已與當初的理想漸行漸遠。
在這一關鍵節點上,7-11便利店創始人鈴木敏文及7&i首任社長村田紀敏罕見地共同發聲,分析集團陷入困境的原因。此外,創始家族成員、現任會長伊藤順朗也參與了對話,共同探討了集團現狀與未來。
01
所謂“滿意”是不存在的
問:您對現在的7-11滿意嗎?
鈴木:“滿意”其實是不存在的。不管時代如何變化,都不存在“滿意”這種狀態。賣方會變化,買方變化得更快。消費者變了,賣方就必須隨之調整。所以我覺得,還需要更加努力。當然這不是說現在什么都沒做,而是說永遠沒有終點。因為社會始終在變化。日本流通業的大多數變革,其實都是我們率先推動的。
問:您如何評價現在7-11的商品和口味?
鈴木:7-11的商品首先要“貼近生活”。至于口味,則必須隨著時代而不斷變化。
村田:會長經常說,好吃的東西反而容易讓人膩味。消費者在感到滿足后,不久就會厭倦,因此必須不斷推出更好的商品。這其實可以理解為“必須持續創新”。
問:關于加拿大ACT的收購提案,您怎么看?
鈴木:這類事情,存在各種看法,需要謹慎判斷。
村田:我認為這次ACT的退出,其實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如果7&i不能通過業務成長來應對挑戰,那么類似的收購提案還會再次出現。這就像是市場給我們的一項考驗。
問:如何看待7-11加盟店店主的不安情緒?
鈴木:從店鋪的角度來說,這很正常。如果銷售額和利潤能夠提升,店主自然會高興。
鈴木敏文,1963年加入伊藤洋華堂,1973年參與創辦日本7-11便利店,2005年至2016年擔任7&i董事長兼CEO,現年92歲
村田:如今物價不斷上漲,而普通上班族的工資也在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加盟商自然會希望公司能推出舉措,讓他們的收入也隨之提高。這是很自然的訴求。7-11的力量很大程度上來自加盟店,如果無法回應他們,就會出現問題。我在剛入職時就被前輩教導過一句話:“數字背后是人。”所有數字都是由一線現場創造出來的,如果只盯著數字分析,而不去關注現場,那是行不通的。
問:關于社長等經營人才的培養,您怎么看?
鈴木:與其說是“培養下一任社長”,不如說是“我們自己要不斷挑戰新事物”。只有這樣,下一代的人才們才會受到啟發,主動去思考、去跟進。
問:基于這20年的經驗,您想對下一任經營者說什么?
鈴木:最重要的就是“社會的變化”。
村田:絕不能安于現狀。正如那句話所說“Good is the enemy of Great”(滿足于“好”,就會錯失“更好”)。覺得“已經很好了”,反而會成為阻礙,妨礙我們去創造更卓越的成果。
問:您如何看待與7&i并駕齊驅的永旺?它依然堅持多元化戰略。
鈴木:我其實并不會以“競爭對手”的眼光去看待同行。我們首先關注的,永遠是自身的發展。
02
“慌亂的”經營是行不通的
問:設立7&i的背景是什么?
村田:當時正處于通貨緊縮的環境,兩大支柱業務同時遇到危機。7-11便利店因商品開發滯后,平均日銷售額下降;伊藤洋華堂的業績也在惡化。與此同時,富士電視臺收購風波也讓我們感受到外部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鈴木會長(時任)提出通過設立控股公司,將集團力量整合在一起,從而創造新的附加價值。
另外,消費者的意識出現了變化。此前,主流觀點是“在通縮時期只要便宜就好”,但逐漸有人開始追求“即使價格高一些,也要買更好的東西”。也就是說,曾經主導消費市場的40-50歲新中產家庭的消費力下降,而60歲以上群體的消費力在上升。
問:公司在2007年推出了自有品牌對嗎?
村田:是的。通過控股公司體制,集團內部能夠共享信息,從而推動了商品開發。我們當時在反思,是否存在某些問題或課題?最終找到的答案就是Seven Premium自有品牌。它帶來了巨大的成效。當時,鈴木會長提出了五項原則,包括“追求高品質價值”“把握社會變化,挖掘潛在需求”“通過團隊的商品企劃,實現全員參與”等。正是它,扭轉了7-11便利店日均銷售額下滑的不利局面。
鈴木:如果不去觀察時代的變化,只是延續以往的做法,就難以適應現實。社會在不斷變化,我們必須思考如何應對這種變化。歸根結底,就是不再從“賣方”的角度思考,而是轉向“顧客”,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來思考。
問:您怎么看待當初收購百貨店?
村田:在多樣化的消費市場中,我們缺乏的就是百貨店所掌握的“信息”。百貨店服務的客戶群體偏高端,通過獲取他們的消費信息,我們希望探索新的商品開發與銷售方式。
村田紀敏,1971年加入伊藤洋華堂,1996年出任常務董事,2005年至2016年擔任7&i社長兼首席運營官,現年81歲
在我看來,百貨店也在嘗試利用我們的商品豐富自身。但實事求是地說,我認為它并沒有真正成為百貨店的驅動力。對特定的目標顧客來說,確實需要豐富的商品陣容。我們也嘗試過在百貨店里開設Seven Premium專區,的確吸引了一些消費者購買。但這并不是唯一的方向。如果能主動獲取信息,自主開發商品,也未嘗不可。但這非常困難。畢竟百貨長期以來的經營模式是“先進貨再銷售”,或是“依賴租賃商戶”。這背后也涉及企業文化的問題。
問:經營上有過什么重大轉折點嗎?
村田:最大的轉折點出現在井阪隆一社長(2016年5月上任)任期的第三年。從外部來看,當時市場對公司經營的懷疑和不信任急劇上升。
那一年股價出現了大幅下跌,原因有三點。第一,中期經營計劃未能達成;第二,便利店24小時營業問題,引發了“加盟店會不會反抗”的疑慮;第三,“7Pay”支付服務的失敗(發生了不正當訪問事件)。這三件事疊加在一起,使得外界懷疑他們是否走錯了方向。
此外,關于收購美國便利店巨頭Speedway,當時的管理層認為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投入了2萬億日元(約合960億人民幣)。但宣布收購后,7&i的股價卻下跌了。股東們擔心便利店主業,擔心商品經營會被忽視,公司會陷入安逸。
股價就是經營者的一面鏡子。要時刻觀察股價的波動,從而反思自己的經營是否正確。治理結構如何,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實際的經營判斷與決策是否正確,而股價正是股東們“無聲的聲音”。
問:從現在看來,當時應該怎么做才好?
村田:我不是當時的經營者,所以不好下結論。但我想,他們當時大概是慌了。慌亂的經營是行不通的。經營必須深思熟慮,否則就會做出倉促的決策。我認為必須要順著“趨勢”來思考問題。通過對比和觀察趨勢,才能逐漸看清自身經營中的問題。
03
便利店轉向差異化競爭
問:為什么祖業伊藤洋華堂的重建沒有取得進展?
伊藤:我認為公司內部應該進行更徹底的總結。不是去追究誰的責任,而是要深入分析為什么會失敗。單從“伊藤洋華堂”這家公司,或者從綜合超市這一業態來看,總能找到一些說得過去的理由。若只專注于食品,或許還能走得通,但因為還兼有服裝等品類,導致商品構成比一般超市更復雜。
此外,我們始終沒能果斷舍棄重資產的設備與門店投資。由于7-11的成功,讓集團整體資金非常充裕,也因此沒有下決心去斷舍離。這聽起來可能有些感性和拖沓,但或許也是因為存在“母公司意識”。
問:如今伊藤洋華堂將由貝恩資本主導重建。您如何看待?
伊藤:我一直覺得,將利潤率較高的便利店和超市放在一起比較是不恰當的。它們的游戲規則和目標完全不同。超市行業也有高收益企業,但資本市場卻總喜歡把它們和便利店放在一起比較。
伊藤順朗,已故伊藤洋華堂創始人伊藤雅俊之子,1990年加入日本7-11,2009年成為7&i董事,2025年擔任董事長,現年67歲
在我心中,集團經營就像是一個家族。父母努力養育大孩子,孩子長大后就會獨立;當父母年老,兄弟姐妹又互相扶持,維系家庭。我的理想是7-11成長壯大,來支撐整個集團。但這樣一來,伊藤洋華堂就會顯得格外尷尬。過去兩年我們關閉了一些地方門店,本意是為了重整旗鼓。眼看通過改革逐漸找回了一點信心,我覺得還是讓他們靠自己的力量走下去更好。
至于有人會問“是不是因為自己沒能堅持到底,所以才交給貝恩?”聽上去可能像是事后諸葛亮,但我覺得,來自外部的推動力也是必要的。基金的視角非常嚴格,他們真正深入理解業務,不是簡單地買賣,而是會考慮企業的未來,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這次也不是徹底賣斷,7-11、我本人以及大高家族仍持有股份。我相信,它一定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企業。
問:作為會長,您有什么決心?能帶領7&i繼續成長嗎?
伊藤:我有信心,而且必須做到。不過,我并不樂觀。放眼國內,少子老齡化加劇,人們的消費能力下降。同時,Trial超市、LOPIA超市等“新勢力”也在崛起。要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競爭,就必須清晰地找到“制勝之道”。
便利店領域同樣在發生變化。比如資金實力雄厚、積極進行風險投資的KDDI已經和羅森聯手,這意味著市場已經轉向差異化競爭,而不是同質化。老實說,這讓我感到壓力。我們也在推進“7NOW”等服務,但僅憑自己搞研發是不現實的,可能需要與外部進行合作。關鍵在于,能否真正邁出這一步。如果還抱著“我們是第一,只要自己做就夠了”的想法,那是絕對不行的。
寫在最后
曾經,由伊藤洋華堂孕育出的“7-11日本”,在鈴木敏文的強力領導下實現了飛速成長。在積極擴張門店的同時,也不斷推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新舉措,從而使7&i坐上了日本零售業的頭把交椅。
但另一方面,祖業伊藤洋華堂和百貨的業績卻長期低迷。由于集團整體資金寬裕,始終沒有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導致結構調整一再延后。最終,7&i只能甩掉身上的“包袱”,讓百貨和超市業務在投資基金的支持下尋找重生之路。
如今,7&i走向“專注于便利店”這一結局。伊藤順朗會長用一句話概括:“迂回、繞道,但回首時只剩下一條路。”無數的“如果”已經過去,現實唯有不斷前進。
未來,7-11便利店沒有理由“再找理由”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