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零售夏日大促:包裹感、非標貨盤、個性化補貼
出品/窄播
作者/Tuna
即時零售大促正進入新的常態化階段。
上周末,立秋、88會員日、淘寶發布大會員體系,「2025年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等等多種因素疊加下,淘寶閃購日訂單超過1億單,美團日均超過9000萬。整體總峰值是否創新高不好說,但從多方反饋來看,商家備貨、騎手送貨、平臺系統,乃至社交媒體的集中「狂歡」程度,都較一個月前補貼大戰最激烈時穩定、有序了許多。
其原因,有政策監管,也有平臺自身對于即時零售大促節奏的調整。
與此同時,我們都會有的一個明顯感受是,補貼大戰雖然停了,但補貼本身、以及線上線下極具包裹感的營銷,并沒有停止。
線下,七八月的各城市,齊刷刷地化身即時零售「痛城」,廣告里的代言人換了一個又一個。抬起手機,微博、QQ音樂等App的開屏廣告大概率會是即時零售相關,幾個即時零售平臺也依然有補貼彈出。所以補貼仍在繼續,但更常態化、日常化了。
這正是即時零售夏日大促值得傳統電商大促參考的地方。
傳統電商大促是短周期集中爆發,刺激和滿足的是消費者的囤貨需求,更適合的是大品牌類商家,但這種大促早就被各種常態化大促,以及更能滿足消費者真實需求的消費給消解。
即時零售恰好滿足的是消費者常態化、日常化的需求,且是用「有限供給」滿足「有限需求」的「有限市場」,難以大規模刺激囤貨,參與者也多為中小商家。
復盤發展至今的即時零售夏日大促,也確實可以拎出來一條相對清晰的脈絡,關于一個常態化的、長線的大促到底該怎么做。
它顯見的特點大致包括:營銷上對日常生活的滲透性、包裹感;貨品組織依然遵循標品邏輯,但更講究應季、趨勢,同時可用地方特色和個體特色彎道超車;補貼機制更靈活、人群觸達更精細、個性化。
這條脈絡,是熱鬧了一夏的即時零售大促,可以給日漸常態化的電商大促最重要的參考。
01
常態化大促的營銷,更需要滲透性、包裹感
營造一種覆蓋線上線下的包裹感,是即時零售夏日大促延續了整個夏天的、也是最顯著的特點。即便大促的補貼重點、力度、方式會隨著競爭的推進有調整,但即時零售一直在話題榜上,不時有新的代言、冠名消息出現。
包裹感的具體體現包括:不斷延長的代言人矩陣+線上線下廣告位全覆蓋;熱門綜藝、賽事贊助;線下地標、熱點活動結合。
據統計,5月以來,淘寶閃購官宣了超15位明星代言人,頭銜除了常規的品牌大使之外,包括「福利合伙人」「夏日大使」「禮遇大使」等。美團閃購僅7月末8月初,就官宣了8位代言人,其中6人都是「秋奶推薦官」。
這些由代言人+場景詮釋的營銷,還會進一步分發到線上線下的更多觸點。
App開屏,微信朋友圈、微博首頁植入,讓人們一抬起手機就輕易跳轉到閃購頁面領福利。閑魚也用聯名的方式為淘寶閃購引流,在自己站內推出「閑魚閃購」活動,向閑魚用戶發放聯合福利。
同時,通過贊助脫口秀節目等綜藝、影視劇、體育賽事等熱門內容,快速觸達不同的圈層人群。
一些結合節目調性做的創意中插、口播等,也可能產生很好的傳播,比如美團閃購和節目中走紅的小帕、王大刀魔改的急支糖漿廣告,就因抽象被脫口秀觀眾調侃、二次傳播。淘寶閃購贊助蘇超中墊底的常州隊,并根據每場比賽的得分表現創造各種玩梗話題、發放福利,持續在蘇超觀眾中刷存在感。
在線下,路人也會在上海新地標LV的路易號大船旁偶遇穿著淘寶閃購文化衫的外國男模,天津人在民園領取淘寶閃購送的包袱周邊。京東外賣繼劉強東送外賣出圈后,讓代言人張藝興也下場送外賣,創造偶遇事件。
之所以即時零售大促具備更強的包裹感,除了因為平臺之間在打仗需要增強營銷層面的輸出吸引消費者,也因為即時零售(尤其是作為前期競爭焦點的外賣)本身是一件更日常、與線下真實生活關系更密切的消費,所以要高頻、多次地在線上線下與消費者建立直接聯系,而不只是像傳統電商大促一樣,追求集中在特定節點、大渠道的短期爆發。
即時零售與明星的合作也更輕量化、碎片化,不只是宣布一個官方代言人,而是分場景、節點、品類地合作多位明星,合作方式也有區別,有些合作會同步鋪設線上線下廣告牌,有些只是邀請明星在社交媒體發券、送紅包。
電商大促變得日常化之后,平臺、商家也要尋找更日常的與消費者建立聯系的方式。
02
貨品組織:找相對標品、應季品、趨勢品、個體優勢
在貨品組織、尤其引流品的設置上,即時零售大促與傳統電商大促也有顯著區別。
電商大促可迅速組織一盤標準化、品牌化程度極高的引流品,最典型就是iPhone和戴森。但參與即時零售大促的商家,也有品牌,但更多是去中心化的中小商家;即時零售的供給,也有標準化部分零售品牌、以及連鎖餐飲,但大多數極度非標。
我們觀察和了解下來,即時零售大促的貨品組織,整體依然遵循在非標里盡量找標品的大邏輯;與此同時,更強調應季品、趨勢品——應季、趨勢某種程度也實現了分散需求的集中化滿足。
又因為即時零售有很強的本地屬性、商家個體差異也很大,所以有些引流品會顯出很強的區域特色、乃至商家個體特色。
所以我們會看到,即時零售大促里覆蓋范圍最廣、力度最大的引流品,一類是連鎖化率極高的連鎖快餐、奶茶;一類是幾乎每年夏天都有的桶裝水、各種冰飲,以及高頻閃購用戶會注意到的幾乎一直都在促銷引流的雞蛋。他們都相對標準化,且足夠高頻、剛需、價格透明(因此更易傳遞折扣力度),尤其很多消費者非常需要桶裝水的送貨上門服務。
比如,暑期剛開始,美團和淘寶閃購就分別上線了「冰品節」和「冰冰節」,并分別邀請代言人付航和胡夏站臺。
美團閃購在首頁送0.01元冰西瓜,與雪糕品牌和路雪合作免費送雪糕;小象超市也推薦防曬乳、蚊香液、夏被、掛脖冰涼圈等夏日百貨。淘寶閃購也發放千萬張冰品免單券,推廣711的冰杯調酒攻略和組合商品。京東外賣則差異化地推出16.18元的小龍蝦。
據市場研究機構尼爾森NIQ,今年6月在即時零售渠道,冰品酒飲零售額相比5月環比增長41%,是全渠道增速的3.5倍;淘寶閃購、餓了么上冰品和酒類訂單分別環比增長91%和50%。
在提煉和增強商品標準化之外,篩選出其中的應季品、趨勢品,是即時零售商家高頻使用的另一類引流品組織思路。其實,奶茶,便利店的各種冰品,也有很強的應季屬性。
非標應季品主要體現在水果領域。水果商家是即時零售市場的一類核心供給,也是平臺發折扣券除餐飲商家外最長覆蓋的品類。
安徽綠蘿科技是即時零售服務商,服務了超千家實體門店與品牌,包括閃電倉、便利店、生鮮菜場、水果果切、寵物商家。
據其水果類目負責人韋子慧介紹,他們在給商家組品時,首先講究的是「全」。每個月會做一到兩次的必賣品采購參考表,比如水果會推四五十種參考,這樣才能讓商家更多地做搭配,提報活動,「能參加的流量活動一定要去參加」。
在全面的基礎上,首選應季大單品引流。
比如,西瓜就是夏天的常規熱銷品、沒有地域限制,且可以完整西瓜、果切杯等不同形式存在。相比多水果組合杯,西瓜杯的供給也更統一,更好控品質和控價格,可實現相對標準化。
7月5號平臺沖單最激烈的那天,美團閃購在水果品類的活動,也聚焦西瓜、荔枝、葡萄這些熱賣單品。綠蘿服務的大多商家,都在當晚緊急上線了西瓜 9.9元兩斤,西瓜切 9.9元一斤,荔枝9元一斤,葡萄6.9元一斤的活動,價格「相當于平時的一半」。
基礎的應季熱賣款之外,綠蘿還比之前更在意捕捉階段性的流行品。
流行或趨勢品,之前在電商大促里比較常見,但不管是服裝、美妝、3C乃至日百的趨勢品,都是品牌提前規劃好的上新節奏,一定程度是商家在造趨勢,引領消費者跟隨,很難在產品層面做到對消費需求的即時捕捉、回應。當然隨著電商平臺和商家在趨勢捕捉、供應鏈快反能力上的優化,響應變化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相比之下,即時零售反而因為其更強的非標屬性,可以更快速地響應一些臨時出現的小熱點。
比如,韋子慧告訴我們,今年水果商家賣得比較火的是甘草水果、酸嘢、水果撈類,干噎酸奶碗、百香果拌山竹已經成為網紅單品。他們就會建議有能力的商家組類似的趨勢品。同樣可推理,便利店可用仍在流行的「社畜調酒套餐」、一人食、減脂餐來引流;寵物商家可給寵物冰涼墊更多折扣。
水果還很好地體現了即時零售的另一個消費屬性,就是強區域屬性、本地屬性。因此在組品時,韋子慧也會注意組一些區域熱賣品;乃至,如果商家自己有果園,完全自產自銷,那么完全可以用比市場更低的價格做大規格的爆品,類似「5斤西瓜5.99元」。
最后要注意的是,正因為一些品自帶的強應季性,這意味著他們要在很短的時間更快地賣出去。比如楊梅、荔枝、便利店的短保牛奶等,都需要在幾天內就賣出,因此更需要準確、有時是更大力度的組品促銷思路。
03
補貼機制更細致、靈活、準確,更個性化
就像上面所提到的,即時零售的品類特點決定了它的補貼發放要更加細致、靈活、準確,需要平臺有更精細化補貼能力和節奏把控能力。當然對應到有不同戰略需求的平臺,它的補貼方式、目標、力度不同,但都在不斷摸索和優化補貼在品類范圍、地域范圍、人群范圍上的精準性。
比如淘寶閃購是為淘寶做大消費平臺服務的,如果可以提高淘寶APP的日活、消費頻次,為淘寶帶來更多年輕用戶,乃至為淘寶摸索出新的線上線下零售融合的思路,就是有價值的。
因此淘寶閃購的核心補貼特點是:更日常化,幾乎每天都有大額紅包;大力推「一口價」,現階段更追求單量提升而非嚴格控制客單價。
具體來講,目前淘寶閃購每天都會給用戶發放3個紅包,2個餐飲外賣的,1個商超果蔬的。這些紅包的滿減門檻低,面額大,比如滿25減11元,滿15元減10元。
另外,美食外賣版塊的「爆品團」「閃爆日」「超搶手」,以及「冰冰節」的部分冰品,都是「一口價」的機制,主打0起送費,0配送費。
這意味著,消費者下單金額沒有「起送門檻」的限制,單買一瓶1.22元的1.5L瓶裝水也能0配送費送到家(超市便利商家可能有包裝費,美食外賣則沒有)。本身,起送門檻是商家結合平均配送成本、為覆蓋配送成本而設置的最低消費門檻,但「一口價」可以暫時突破這個底線。
因此,盡管平臺在大力推一口價,盡管一口價流量很好,可以給商家帶來單量提升,但不少商家認為,「單靠一口價很難賺到錢」。
相較之下,本地核心商業是美團的基本盤,外賣是美團的入口型業務,也是美團營收、利潤的一部分,美團不能像淘寶、京東一樣可以只靠外賣引流,而是要給外賣、給一切以強大運力體系為依托的業務找到正向的商業模式。所以美團從京東正式做外賣至今,一直非常在意補貼成本的控制,消費者客單價的把握。
體現在:美團的大額券更多在周末或節假日發放,且限制在部分商家的部分單品。標有「一口價」的產品多體現在拼好飯和神搶手,且神搶手的價格帶主要在20元以上。
美團的主要補貼方式,是應用于各個有限場景的階梯滿減券。
以「冰品節」為例,用戶可領35減10、79減10、99減50等階梯滿減券。雖然面額不小,但對客單價有要求。而且,不少滿減券都是僅限部分商家、部分品類或部分品牌,有的是便利店神券,有的是酒飲神券,有的是冰品酒飲聯合滿減券。有的是可以膨脹的神券,有的則不能膨脹。
所以,從常態化的活動如每日神價來看,美團閃購補貼力度在加大,引流品更便宜了。但結合階梯滿減券,便能在給用戶便宜的同時,更好地控制補貼成本,保證客單價。
值得注意的是,用戶在美團上獲得神券的數量和會員等級有關,更大的補貼力度可能分配給更高等級的會員。隨著閃購大促的繼續深入,這一脈絡可能會更加明顯。
目前團購板塊已經有了類似的運營,在會員主頁的「美團會員真免單」活動中,不同等級的會員可享不同價格、優惠力度的團購品,最高級別的黑鉆和黑金會員可體驗免單。后續該活動是否會與閃購打通,也值得關注。
已經有接近美團的人士提到, 美團會員會根據用戶的全生命周期價值來做精細化運營。
與此同時,美團膨脹紅包也早就被商家認為有智能化、千人千面的能力。正是基于諸如這些方面的補貼精細化,讓美團在整個大促中有比對方更好的成本控制。
淘寶最近推出的淘寶大會員,也意味著淘寶開始對用戶做分層的、更精細化的運營。
當所有想要搶奪大消費入口的平臺,都有了基礎的用戶分層體系、經歷過了一場圍繞有限供給、有限用戶、有限場景的日常化的夏日大促,或許也將以更靈活、更突出自然節點的新方式,迎接即將到來的新電商大促。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