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零售巨頭鏖戰,抖音旁觀?
出品/零售圈
作者/漾晴
消失的附近又回來了,不過這次是在線上。
這個秋天,“第一杯奶茶”的儀式感還未消散,便是滿屏“0元外賣”、“1分錢商品”的潑天福利。京東、淘寶、美團巨頭們貼身肉搏,表面上是為了爭奪每一杯奶茶、每一份外賣,實則是一場關于未來零售入口的終極博弈。
盡管三巨頭的訂單量展現出強勁的用戶增長與市場擴張態勢,但激進的市場策略也為平臺的財務表現帶來階段性壓力。最新財報顯示,三大巨頭利潤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然而,喧囂的補貼戰中,一個本該活躍的身影卻顯得格外沉默——那個最擅長用流量改寫行業規則的抖音,在這場“燒錢換市場”的游戲中選擇了旁觀。
抖音的沉默是戰略性的放棄,還是另有所圖?當巨頭們為即時零售打得頭破血流時,抖音去了哪里?
01
烽煙四起
即時零售戰局重塑“身邊經濟”
2024年,社會消費零售大盤增速已降至3.5%,傳統渠道持續萎縮,線上零售同步趨緩;與此同時,即時零售滲透率快速提升,GMV同比增長19.5%,增速是同期網絡零售的3倍。
當下的即時零售戰場,已告別初期的流量搶奪,進入體系化競爭階段。平臺們不再滿足于簡單的連接,而是深度介入甚至自建線下基礎設施,競爭維度全面升維。
美團持續鞏固其“流量+履約”護城河。以3萬個閃電倉構建起強大的平臺生態,其“美團閃購”日訂單量已突破1.5億單。從餐飲外賣拓展至全品類,甚至與安踏等品牌合作。
阿里憑借生態協同與流量支持,將“小時達”升級為“淘寶閃購”并將其置于App首頁一級入口,通過補貼推動日訂單量迅速增長至8000萬。
京東以“品質外賣”為核心,結合供應鏈與達達配送優勢,推出“秒送倉”模式。
快手作為后入者,也試圖利用自身的流量優勢分一杯羹。8月,快手APP在首頁“團購”板塊下新增了獨立的“外賣”入口。主要依托美團進行商品供應與履約。此外,也有部分外賣商品直接來自快手平臺商家,這些商家可自行上架外賣商品并提供自配或第三方配送服務。
拼多多旗下的“多多買菜”也強勢入局——2025年率先在上海等一線城市落地「1小時達」即時配送服務。
實體零售企業的加入更升級了戰事,戰火一度蔓延至更多業態。零售行業專家荊焰認為,即時零售的概念已經被奧樂齊、山姆和盒馬重新定義:500米內的社區店+3公里商圈內30分鐘送達。既能夠看得見品質,又有快捷的到家服務。即時零售不再是簡單的送達,還需有看得見的信任和時效性的要求。京東七鮮、小象社區店,已經完全轉變了思路。
現在無論傳統商超、便利店還是零食量販,最大的對手已經不是彼此,這幾個老對手已經殺出了平衡,現在共同面臨的兩個對手是即時零售和地攤經濟,能從這兩個競爭對手夾擊下活的滋潤,那才是真實力。
即時零售競爭,已超越了初級的價格補貼和流量搶奪,進入了更深層次、更重投入的硬核比拼階段。
供應鏈的整合與優化是降本增效的關鍵。京東的供應鏈整合、淘寶閃購與盒馬的協同、拼多多買菜的貨盤分層與智能化改造,都旨在提升商品豐富度、保證品質、降低成本。平臺們不斷向上游延伸,甚至通過投資、并購或自建的方式強化對核心品類的供應鏈控制力,以保障穩定供給和價格競爭力。
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客座顧問、零售電商行業專家莊帥看來,消費者選擇即時零售的邏輯已發生根本性重構。商品豐富度以68%的選擇率首次超越61%的配送速度,成為決策首要因素。多業態協同發展已然成為各大電商平臺競爭的核心。單一平臺的孤軍奮戰難以應對多維度的競爭。阿里系(餓了么、高德、盒馬、淘寶)的生態聯動、快手與美團的導流合作,都表明流量的來源和轉化路徑愈發多元化。
02
失語的巨人?
抖音的“進”與“退”
在補貼大戰席卷全網之際,抖音這家以算法和流量重塑了電商、本地生活乃至內容行業規則的巨頭,似乎選擇了“旁觀”。但真實的抖音,真的是缺席者,還是另一種形式的“進擊者”?
盡管聲量不及其他平臺,抖音在即時零售領域的嘗試早已啟動,路徑也逐漸清晰。
《零售圈》從內部人士處了解到,抖音即時零售業務此前已明確劃分為“小時達”與“次日達”兩個板塊,分別對標傳統即時零售與快速電商。小時達覆蓋醫藥、鮮花、3C、母嬰等高時效需求品類,與美團閃購、京東到家正面競爭;而次日達則依托快遞網絡,將覆蓋范圍從門店周邊3-5公里擴展至區域甚至全國,服務于“非即時急迫但追求更快履約”的消費場景。
抖音曾小范圍測試“心動外賣”,并在部分城市引入第三方服務商提供“團購配送”,探索即時配送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抖音在過去一年中持續搭建即時零售的生態基礎:建立專屬達人池、與服務商深化合作、接入多家物流企業(如三通一達、順豐、京東物流),甚至嘗試共享倉模式,逐步完善貨盤、履約與流量分發的閉環。
此前據部分媒體報道,抖音電商近期將打通即時零售與電商業務,復用產品及履約能力,并同步調整團隊組織架構。其一線業務人員告訴《零售圈》,此次僅是根據業務的形態,進行了一些整合。目前團隊沒有裁員,業務也沒有變,整個后臺和產品能力未作大的調整,并不影響內部的作業。
盡管動作頻頻,但對比巨頭,其未在全國范圍掀起浪花,也未參與本輪補貼大戰,聲量遠小于其體量。其背后是基于自身基因與戰略的判斷。
缺乏自建物流體系是抖音的“先天不足”。其小時達業務依賴第三方配送,導致履約成本高企且時效穩定性不足。相比之下,美團閃購依托龐大的外賣騎手網絡,京東有達達,菜鳥有蜂鳥,都構成了短期內難以撼動的履約壁壘。
抖音流量分發邏輯與即時零售存在本質差異。抖音的流量是“中心化”的:用戶看到的是內容,而非基于地理位置的“附近商品”。這種模式雖能爆發式起量,卻難以穩定支撐網格化、地域化的即時零售網絡。
業內人士告訴《零售圈》“閃購是一個網格化的流量分發網,你在這我就能夠看到,你不在這我就看不到,比較適配于區域里不同的貨盤。但是抖音是直播間或者是短視頻,無論是哪種形式,更多的是一個中心化、中心化的流量池,短視頻出去,所有的區域內,不管是哪個網絡里看到的內容都相似的,所以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抖音流量召回沒有那么高效。”
此外,用戶對平臺的預期不同。打開抖音目的是“逛”和“娛樂”,心智是放松和發現。即時零售需求是“急”和“找”,心智是明確和效率。內部人士坦言:“抖音更適合做‘逛’出來的消費,而非‘找’出來的急單。”內部調研顯示,用戶對抖音購物的時效預期寬容度顯著高于美團、餓了么。
03
沉默≠放棄
抖音在構建自己的“時刻”
抖音的“沉默”背后,是對長短板衡量之下的選擇。
《零售圈》行業專家荊焰指出,抖音的核心優勢在于巨大的流量池和強大的場景營銷能力,能有效實現“線上內容導流至線下履約”;但其物流端依賴第三方,缺乏自建騎手團隊和倉儲網絡,若強行入場參與美團、京東的“補貼大戰”,投入產出比將非常不經濟。
盡管劉強東曾對外表示投入外賣業務“比去抖音、騰訊買流量更劃算”,展現出巨頭對即時零售戰略價值的認可,但這場席卷全國的“補貼大戰”力度之大,仍然在最新財報中留下了清晰可見的印記。用戶端“零元外賣”“一分錢奶茶”的狂歡背后,是真金白銀的持續投入,動輒上百億的重金和營銷宣傳,讓整個戰事充滿了“燒錢”的味道。
這甚至引發了監管部門的關注。7月18日,市場監管總局約談三平臺,8月1日,三巨頭幾乎同步發文抵制不正當競爭。隨后,《互聯網平臺價格行為規則(征求意見稿)》公布,對補貼等行為進行規范。
據內部人士理解,抖音采取的是“避短揚長、順勢而為”的策略——先以內容生態賦能線下零售,等待市場教育完成、履約網絡成熟后,再以更低成本接入即時零售賽道。
業內人士告訴《零售圈》,抖音不做“送外賣的抖音”,而做“更快電商的抖音”。其將即時零售視為“電商履約效率的升級”,而非獨立賽道。其目標不是爭奪“現在就要”的急單用戶,而是服務“看到就想買,并希望更快收到”的內容激發型消費。
抖音內部對燒錢大戰持也持審慎態度。據相關人士透露,抖音曾嘗試貨品補貼,但通過嚴格的AB測試發現,其帶來的增長動力有限且難以持續。平臺更愿將資源投入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激勵達人內容創作、扶持服務商、優化物流合作,以及填補空白類目和區域的市場供給,而非單純補貼用戶訂單。對于生態的建設,抖音更關注類目滲透率、區域均衡性、售后體驗等長期指標,而非單純訂單量。抖音在物流自動化、倉配整合、動態履約等技術上持續投入,試圖在未來通過更輕、更智能的方式突破即時零售的成本與效率瓶頸。
不去正面搶奪“小時級”戰場,抖音正試圖重新定義“即時”的涵義,并將戰場引向自身更具優勢的維度。短期內,通過“次日達”模式卡位“快速電商”,避開正面交鋒;中長期,通過生態建設與技術積累,等待流量分發與履約網絡更深度融合的時機。
抖音的差異化路徑,使其在即時零售的長期競爭中占據了獨特生態位,但也面臨巨大挑戰。
在提及面對更多元和復雜的競爭時,抖音方相關人士告訴筆者,“即時零售一定是未來,它不能叫顛覆,而是未來電商的迭代的必然模式,只要履約速度足夠的快,電商就是即時,沒有什么區別。”如《零售圈》外部專家所言“從商業零售的根本來說,永遠是產品-客戶,其他的無論門店還是電商或者即時零售,都是中間的服務狀態。”
在訪談的最后,一位接近抖音的人士點明:“當別人在搶用戶時,我們在修路。路修通了,車自然能跑得更快。”
然而,即時零售的大戰依然在進行。在2025年6月份季度財報分析師電話會上,阿里巴巴中國電商事業群CEO蔣凡首次詳解淘寶閃購戰略,他表示,隨著淘寶閃購已經達到領先規模,平臺將快速提升經營效率,即用戶結構、訂單結構、履約效率和成本的優化。蔣凡預計,未來三年內隨著百萬品牌門店入駐,閃購和即時零售將為平臺實現1萬億交易增量。
行文至此,再回到篇首的提問,抖音基于自身長短板的考量,它未必想成為下一個美團,而是可能致力于成為一個融合了“興趣激發”與“快速履約”的新一代零售平臺。盡管合并后的分工尚不明朗,但可以肯定的是,擁有7億日活的抖音,其去向將深刻影響整個零售行業的格局與走向。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