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馬升級“超盒算NB”,硬折扣本土化有了“最優路徑”
出品/零售商業財經
作者/鶴翔
硬折扣賽道競爭持續升溫,當多數參與者選擇以壓縮毛利、簡化體驗為代價搶灘卡位時,盒馬卻以一場低調的品牌升級,宣告其硬折扣業態正式告別孵化期、開啟“從1到N”的規模化擴張。
8月29日,盒馬旗下平價社區超市“盒馬NB”正式更名為“超盒算NB”,帶著近300家門店(含正陸續更名的原盒馬NB門店)的規模,在江浙滬10城一口氣開出17家新店,并新進入了寧波等城市,加速跨區域滲透。
值得玩味的是,盒馬能夠突破傳統硬折扣品牌跨區域發展瓶頸,在賽道頭部競爭中建立起難以復制的先發優勢,并非依賴資本的瘋狂燒錢,而是源自一套精心打磨的“中國式硬折扣”方法論。
這一優勢的具象化,集中體現在超級爆品“青花椒酸菜魚”的市場表現中:19.9元/袋的定價既精準擊中“一日三餐”的高頻剛需,又以“5分鐘速烹大菜”的便捷性創造消費驚喜。
圖:超盒算NB“青花椒酸菜魚”
當然,這與盒馬在后端通過“產地直采短鏈化+規模化集采降本”夯實價格底氣,在前端依托“社區消費畫像選址+快速履約動態調控”提升運營效率密不可分。
從爆款單品案例延伸至行業趨勢可見,硬折扣賽道的競爭邏輯正發生根本性轉向:過往單一維度的價格戰已難以為繼,未來的核心戰場將聚焦于供應鏈壁壘的深度構建、消費者服務的效率升級、單店盈利模式的快速復制三大維度。而盒馬“超盒算NB”當下的升級動作,正是這一轉型趨勢的先行實踐。
社區硬折扣店
如何憑“剛需+驚喜”圈粉?
“超盒算NB”并非憑空創造的新業態,而是對原有“盒馬NB”的延續性升級。
從定位上看,它依然錨定“平價社區超市”,但“超盒算”的命名諧音“超合算”,更直白地傳遞了“性價比”心智;NB(NeighborBusiness)意為“鄰里商業”,超盒算NB即為“硬折扣”與“社區商業”的結合體。
如何玩轉社區硬折扣?真正做到“真實惠、夠放心”?或許我們能從江浙滬10城17家新店中找到答案。
不同于其他硬折扣品牌“盲目鋪量”,超盒算NB在選址上有著明確的社區屬性,600平和800平兩種店型多開在臨街商鋪,即便少數像上海青浦萬達茂這樣的商業體門店,瞄準的也是3公里內的社區人口密度、家庭結構,故而選擇在負一層靠近停車場的位置,更方便居民推著購物車進出。
走進超盒算NB青浦萬達茂店,門店裝修風格簡潔大方,商品采用周轉筐、紙箱等直接上架,價簽為動態電子屏(方便實時調價),多處細節貼合社區需求,傳遞出以“極致簡”做到“極致省”的品牌調性。
超盒算NB門店日常營業時間從7:30到21:30,比多數超市早半小時開門,可以很好地滿足晨間中老年人購買新鮮蔬菜的需求;SKU控制在1500款左右,涵蓋生鮮、3R、標品、凍品四大類,沒有冗余的長尾商品,每一款都瞄準“務實家庭”的核心場景,比如開火做飯需要的米面油、即食即烹的預制菜、休閑悅己的零食、居家日用的洗衣液等。
烘焙區是最能體現“剛需+驚喜”的地方。貨架上的NB白吐司420克裝賣6.6元,用的是日式燙種工藝,低溫慢發酵;僅售9.9元/袋的鮮牛奶吐司,鮮牛奶含量35%、黃油的添加含量能達到3.8%以上,掰開能看到拉絲,不掉屑。
圖:鮮牛奶吐司
“這款吐司全部門店一天能賣5萬袋左右。”超盒算NB烘焙采購負責人拿起一包鮮牛奶吐司解釋,“我們跟乳制品工廠直接合作,減少了原材料采購當中的諸多環節,再加上鮮牛奶原料的吐司每天要用2-3噸冷鮮奶,因為量夠大,所以能把成本壓下來。”
旁邊的低溫冷藏柜里,6片裝的420克雙拼瑞士卷(原味+伯爵紅茶風味)賣16.9元/盒,奶油是直接跟品牌方直簽的,沒有中間環節,“普通超市同款至少25元以上。”
圖:雙拼瑞士卷
冷藏區的鮮奶產品則按蛋白含量分層:3.2蛋白的950毫升NB鮮牛奶7.5元/盒,適合日常飲用;4.0蛋白的A2款從內蒙古工廠到華東門店,全程冷鏈36小時,48小時內上架,效期比其他同行新鮮1-2天。小瓶裝鮮奶則瞄準上班族,200毫升裝3.6元,方便塞進通勤包。
圖:鮮奶產品
這種“剛需價+品質感”的驚喜組合,基本貫穿了整個門店。
比如77.9元5升裝的NB濃香花生油,選自平度大花生,融合古法小榨精髓與現代壓榨工藝,同時采用松凝香國家級專利技術,有效鎖住花生原汁中92%以上的芳香物質,價格是市場同類產品的5折。再比如5.05公斤裝的洗衣液17.8元,在有效抑菌的基礎上添加了微膠囊香精技術,使洗完的衣物留香更持久。
圖:洗衣液
這些商品像精心設計的鉤子,既錨定了消費者的價格預期,又藏著“小確幸”的驚喜感。這種商品組合的背后,是對中國家庭消費心理的深度解碼:中國消費者既要極致性價比,又不愿犧牲生活品質,于是超盒算NB打造出“高頻剛需+驚喜感”的黃金矩陣。
更關鍵的是,精簡了SKU,1500款商品以滿足務實家庭的一日三餐和居家日用為主,并且其中超過60%銷售占比的是自有品牌,這也符合成熟硬折扣業態的特征:通過精選商品,進行規模化采買或源頭定制,最大程度減少中間環節和品牌溢價,做到長期低價。
「零售商業財經」在現場觀察到,消費者購物車里幾乎都能看到印著“超盒算NB”字樣的商品,從吐司到洗衣液,自有品牌已成為社區客群的“信任首選”。
圖:超盒算NB自有品牌理念
“以前買這些要跑菜市場、超市,現在在這一次就能買齊,價格還更便宜。”張阿姨的購物車里滿滿當當,除了青花椒酸菜魚,還有4.99元/500g的四季豆,32.9元1.2kg的冰鮮豬小排,9.9元24瓶裝的純凈水,19.5元5kg的NB家用小麥粉和5升裝77.9元的花生油。
從青浦萬達茂店的探店情況來看,超盒算NB的“社區硬折扣”邏輯已跑通:不靠盲目低價吸引客流,而是以“精準選址+精簡SKU+自有品牌爆品”,讓社區居民既能買到高性價比的剛需品,又能收獲“品質不打折”的驚喜感。由點及面,這就是盒馬平價社區超市能在江浙滬快速擴張、圈粉社區客群的核心原因。
跳出“復制粘貼”
全球折扣模式本土化的“盒馬解法”
要理解超盒算NB的競爭力,必須把視角拉到全球零售的坐標系中。
當前全球主流折扣模式各有鮮明特征,卻也普遍存在難以適配中國社區消費需求的局限。超盒算NB的破局邏輯,正在于從全球模式中萃取效率基因,再深度嫁接中國社區的實際需求,形成獨有的本土化路徑。
圖:超盒算NB門店
第一種以ALDI、LIDL為標桿的硬折扣店,核心是“極致精簡”。ALDISKU控制在1000-2000款,聚焦生鮮、糧油,門店300-1000平方米,裝修簡易、自助服務,自有品牌占比超70%,靠大規模采購比常規超市低20%-30%定價,在德國吸引大量價格敏感客群。但品類相對過窄難以滿足多元需求,ALDI在華初期因規模不足、供應鏈優勢難釋放,偏離“硬折扣”定位,轉向“進口社區精品超市”。第二類軟折扣店,靠臨期品、尾貨實現臨時低價,SKU更豐富、環境更優,價格低于常規超市10%-30%,但高于硬折扣店,因商品確定性弱,難形成穩定復購。第三類品類專項折扣店,主打“垂直低價”,但僅滿足單一需求,與中國社區“一次買全家庭所需”習慣相悖。
不同于對現有模式的“復制粘貼”,超盒算NB圍繞中國社區需求做了針對性調整。
圖:超盒算NB門店
比如在商品結構上,超盒算NB沒有像ALDI那樣極致精簡,而是保留1500款左右,既能覆蓋四大核心消費場景,又不會造成選擇冗余;商品也并非全品類標準化,而是根據區域消費習慣調整。這種“本土化改造”的背后,是三大不可復制的優勢。
首先是獨立又協同的供應鏈體系。超盒算NB有自己的采購團隊,跟盒馬鮮生是獨立事業部,但能共享上游資源。這種“獨立采購+資源共享”的模式,既保證了商品差異化(比如超盒算的吐司是厚切,鮮生的是薄切),又能通過規模化降本。
其次是商品側以“定制化”為核心的“爆品+快迭代”能力。超盒算NB的自有品牌占比近60%,這是硬折扣業態的核心特征,但它的優勢在于“不是為了自有而自有,而是為了精準需求而定制”。
比如那款5.05kg的洗衣液,是調研發現社區家庭“一次買夠1-2個月用量”的需求后,專門定制的規格,添加天然椰油成分,低泡易漂,符合老年人和寶媽的使用習慣。
零食區則分三個梯隊:基礎款如瓜子、花生,價格做到最具行業優勢;升級款如低GI餅干,對標進口會員超市配方;潮流款如季節限定的果味精釀或休閑零食,提前半年跟工廠研發,確保人無我有。
圖:休閑零食
烘焙區的上新節奏更快,季度替換15-20%的商品,比如中秋前上現烤月餅,柿子上市時推出柿子蛋糕,讓消費者每次來都有新鮮感。
圖:鮮肉月餅
最后是數字化能力全鏈路助力門店提效降本。
依托盒馬多年累積的線上線下經驗,超盒算NB沉淀出了成熟的智能化選址系統,這也是它能在短時間內快速開出近300家門店的關鍵,通過分析區域人口密度、消費習慣、競品分布等數據,精準鎖定社區核心點位;運營中則依靠數據驅動的訂貨系統,精準預測需求,指導選品與服務優化,比如根據社區客群結構調整生鮮與預制菜的比例;同時門店導入了自助收銀系統,顧客可自行查看價格、完成結賬,大幅減少了人力需求,一家超盒算NB門店的員工配備遠少于傳統超市,而人力成本正是社區業態的第一大支出,降本帶來的讓利直接強化了商品的價格競爭力。
圖:超盒算NB門店自助收銀
從這些能力不難看出,超盒算NB對社區折扣業態的理解,并非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是將全球硬折扣的效率基因與中國市場的特性進行深度融合,把硬折扣生意做成了一套精準匹配需求、全鏈路提效的系統工程。
十年磨一劍
戰略定力與周期智慧
超盒算NB的升級,放在盒馬十年的發展脈絡里看,更像是一次“水到渠成”的戰略聚焦。
2015年,盒馬鮮生在上海金橋開出第一家店,憑借海鮮水產、短保生鮮、快手菜、自助結賬,以及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經營方式,定義了新一代超市的基本形態;之后幾年,盒馬嘗試過X會員店、奧萊、小站等業態,直到2024年年末,CEO嚴筱磊在內部信中提出“盒馬鮮生+超盒算NB”的雙輪驅動戰略,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路徑。
“以前是多業態探索,現在是聚焦核心,把資源集中在能持續盈利的業務上。”業內人士對此評價道。這種聚焦帶來的直接效果,就是過去一個財年“每月盈利”,而這在競爭激烈的零售行業并不常見。
盈利的關鍵,可以歸結為兩大業態的協同互補:盒馬鮮生瞄準城市新中產階層,超盒算NB更側重社區務實家庭,兩者共享供應鏈資源和數字化基建。
阿里生態的支持,也是超盒算NB區別于其他硬折扣品牌的核心壁壘。它能直接接入淘寶的首頁入口,88VIP會員能夠體驗盒馬X會員的免運費、會員日88折等福利,而這些資源,是傳統硬折扣品牌、區域折扣品牌及本地超市的折扣區無法復制的。
有人說,盒馬收縮業態是“退守”,但從行業周期看,明顯屬于主動調整。
當消費市場趨于理性,當“質價比”取代“低價”成為關鍵詞,超盒算NB的升級正好契合這一趨勢;同時,阿里近年也在強調“聚焦核心業務”,盒馬的戰略節奏與之同步,能獲得更多資源支持。
從上海青浦萬達茂店的熱鬧場景,到杭州上城黎明之城店的排隊人群,超盒算NB把“硬折扣的效率”和“社區店的溫度”結合,用1500款精選商品、60%自有品牌、近300家門店的擴張之路印證了一個道理:硬折扣的終極戰場,不是價格戰,而是“對中國家庭需求的理解深度”。
未來,隨著更多城市的門店落地,超盒算NB或許還會調整商品和服務,但核心邏輯不會變:用供應鏈效率降低成本,用數字化精準匹配需求,用商品力留住消費者。這不僅是盒馬的戰略選擇,更可能成為中國硬折扣賽道的“高分答卷”。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