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8家上市藥店企業上半年均盈利,愈發重視合規經營
出品/時代周報
撰文/林昀肖
A股8家上市藥店企業已全部發布2025年半年報。
2025年上半年,8家藥店企業中,大參林(603233.SH)、益豐藥房(603939.SH)、老百姓(603883.SH)三家營收超過100億元。一心堂(002727.SZ)、漱玉平民(301017.SZ)、健之佳(605366.SH)、華人健康(301408.SZ)等4家企業營收在20億-100億元之間,第一醫藥(600833.SH)營收不足10億元。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華人健康、第一醫藥、大參林、漱玉平民4家企業的營收實現同比增長。華人健康、第一醫藥的營收漲幅超10%;益豐藥房、健之佳、老百姓、一心堂等4家企業的營收出現下滑,下滑幅度均在5%以內。
△2025年上市藥店企業半年報營業收入情況 圖源:Wind
益豐藥房、大參林的盈利能力排在前兩名,今年上半年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8.80億元、7.98億元。健之佳、漱玉平民、第一醫藥等3家企業歸母凈利潤不足1億元。
漱玉平民、華人健康、大參林、健之佳、益豐藥房等5家企業的歸母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其中,漱玉平民、華人健康的歸母凈利潤增幅超40%;一心堂、老百姓、第一醫藥等3家企業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其中第一醫藥下滑幅度更是達到89.19%。
△2025年上市藥店企業半年報歸母凈利潤情況 圖源:Wind
對比去年情況來看,2024年上半年及2024年全年,8家藥店企業中雖有7家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但有5家企業歸母凈利潤出現下滑。
2024年上半年,5家歸母凈利潤下滑的企業中,3家企業歸母凈利潤下滑幅度超過40%;2024年全年,5家歸母凈利潤下滑的企業中,4家企業歸母凈利潤下滑幅度超過40%,漱玉平民歸母凈利潤下滑幅度甚至達到241.90%。
△2024年上市藥店企業半年報業績情況 圖源:Wind
2024年,上市藥店企業增收不增利現象普遍。2025年上半年,更多藥店企業營收出現下滑,但歸母凈利潤情況整體有所改善。
這背后是上市藥店企業持續進行降本增效。8家上市藥店企業中有6家在半年報中提出進行降本增效。如益豐藥房在半年報中指出,通過部分門店關停、降本增效以及經營策略調整,公司盈利能力持續提升;老百姓在半年報中介紹,降本增效導致費用減少;大參林在半年報中提出,優化內部精細化管理水平實現降本增效。
當前,中國醫藥零售市場處于深刻變革階段。中康CMH數據顯示,1-5月醫藥零售市場規模約2152億元,同比微降1.3%。其中,藥品零售微增0.2%,非藥品類則下滑8.5%。
據中康瓴速數據,2025年上半年店均日訂單量43單,同比提升0.5%。這表明藥店客流逐步穩定,但客單價持續回落。在存量市場競爭中,市場對醫藥零售企業的運營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要求不斷提高,藥店出現明顯分化。
據中康的調研數據,相較于去年1-5月,35%的門店實現了同比正增長,31%的門店出現微弱下滑,另外1/3的門店跌幅超過15%。
另一方面,實體藥店線上業務規模繼續擴大,2024年O2O即時零售藥品市場已突破300億元,同比增長高達35%,各大平臺和頭部醫藥零售連鎖加速布局。線上流量與線下服務深度融合成為新的趨勢。
01
出現閉店現象
近年,零售藥店市場經歷明顯轉折,從持續擴張逐漸轉向收縮態勢。
前些年,各大上市連鎖藥店競速門店規模,老百姓、大參林、一心堂等多家企業的門店數量突破萬家。2024年以來,藥店出現大規模閉店現象,各大上市連鎖藥房開始控制門店擴張。
據中康CMH數據,受多方因素影響,2024年全國零售藥店數量增長迎來拐點,行業逐漸從數量提升向質量提升轉變。2024年一至四季度,全國零售藥店閉店數量分別為6778家、8791家、9545家和14114家,各季度凈新增分別為9257家、6322家、2847家和-3395家,2024年第四季度零售藥店數量出現負增長。
2025年第一季度延續閉店趨勢。據中康藥店通統計,2025年第一季度,全國新開藥店7118家,閉店10284家,凈減少約3000家,門店數回落至70萬以下。
半年報數據顯示,老百姓2025年上半年新增門店504家,調整及關閉門店396家;大參林則根據競爭格局和地區優勢制定擴張計劃的同時,動態優化門店網絡,上半年關閉門店285家;益豐藥房關閉門店272家,主要原因系位置優化、舊城區改造、租賃協議到期及策略性調整等因素。
同期,一心堂新開業門店203家,關閉門店241家。漱玉平民因公司發展規劃及經營策略性調整關閉門店122家。健之佳半年報稱,2025年,公司調整拓展節奏、放緩擴張、優化存量門店。上半年,公司因發展規劃及經營策略調整關閉門店60家,凈減少門店22家。
2024年以來,線下藥店屢屢出現閉店現象。“醫保監管趨嚴,打擊違規刷醫保卡行為,使部分過度依賴醫保的門店經營困難。另外一大原因是,線上B2C醫藥電商分流客源,搶占市場。這在慢性病用藥等品類表現尤為明顯。”DTP領域(直接面向患者提供專業服務的藥房模式)資深研究專家曾世新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曾世新還認為,門診統籌政策實施后,處方回流至基層醫療機構,進一步減少藥店客流。藥店數量過剩,單店服務人口不足,行業競爭激烈。資本市場更關注盈利質量而非規模擴張,頭部企業轉向謹慎運營,并關閉效益不佳門店。
02
合規經營放在首位,探索非醫保業務
近年,醫保個人賬戶改革、帶量采購擴圍、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措施相繼落地,對藥店的傳統盈利模式造成影響。同時,監管逐步升級,藥品零售行業的合規性持續提高。
2024年10月,哈爾濱藥店假處方事件被曝出,對藥店使用醫保的監管和處罰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據央視新聞報道,國家醫保局大數據中心篩查發現哈爾濱某藥店存在96名參保人異常購藥記錄,單人參保者兩年購藥金額超百萬元。專項飛行檢查組調查確認當地4家“雙通道”藥店通過偽造上萬張手寫假處方銷售“特藥”,涉案金額過億元,部分假處方由醫藥代表提供或網購加工制成。
公安部門對涉事藥店刑事立案,凍結涉案醫保基金6223萬元,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及治安處罰51人,其中13人被刑事拘留。今年5月中旬至7月初,4家涉事藥店的罰單逐步落地,其中3家被吊銷藥品經營許可證件,并分別被處以1倍至5倍罰款,罰金合計2.2137億元。
早在2023年,針對藥品價格的專項整治行動就已展開。
2023年12月,國家醫保局印發《關于促進同通用名同廠牌藥品省際間價格公平誠信、透明均衡的通知》;2024年5月,國家醫保局又發布《關于開展“上網店,查藥價,比數據,抓治理”專項行動的函》,要求向各地醫保招采局查找網絡售藥平臺“即送價”,并在藥品價格信息監測中引入網絡售藥平臺“即送價”為錨點進行比價。
門診統籌、處方外配、醫保追溯碼采集等多項政策促進行業規范發展。2025年3月,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藥品追溯碼在醫療保障和工傷保險領域采集應用的通知》,自7月1日起,醫保定點機構銷售藥品時必須“先掃碼、后結算”,未按要求掃碼上傳的藥品,醫保基金將不予結算。2025年6月,國家醫保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保障定點醫療機構管理的通知》。
漱玉平民半年報指出,醫保監管呈現持續升級態勢,飛行檢查、大數據專項檢查的精準溯源,以及藥品追溯碼的全鏈條應用,已共同構成常態化監管矩陣。
這一系列舉措或直接推動醫保定點藥店數量持續縮減,加之多地通過提高經營面積、專業人員配備、信息化建設等標準抬高醫保店準入門檻,使得“輕醫保化”“去醫保化”逐漸從個別企業的戰略調整,演變為全行業熱議的生存路徑選擇,倒逼藥店探索非醫保業務的多元化增長空間。
曾世新認為,醫保改革對藥店行業的影響明顯。首先,醫保個人賬戶改革疊加醫保統籌基金減少,使藥店可使用的醫保資金減少;其次,帶量采購擴圍和集采“三進”政策要求藥店按中標價銷售集采品種,利潤空間受到壓縮;同時,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和飛行檢查等持續強化的監管也大幅提高合規要求,藥店依賴醫保收入的模式或難以為繼。
針對上述問題,曾世新指出,頭部連鎖藥店多選擇將合規經營置于首位,嚴格控制醫保類產品銷售;同時,也積極調整品類結構,引入自費醫美產品、大健康商品及寵物醫療等非醫保品類,逐步降低對醫保的依賴。
一心堂半年報指出,公司通過門店分類分級改造,構建了以藥品銷售為主的專業藥房和全品類多元化經營的藥妝店為核心的雙軌模式,推動從傳統藥品零售向“專業服務+泛健康生態”轉型,未來門店將向著30%的專業藥房、70%的多品類經營門店方向發展。
“未來藥店發展呈現兩大方向,一是專業化經營,如DTP藥房、慢病藥房,依托專業服務立足;二是多元化發展,通過大健康產品拓展盈利來源,形成雙軌并行的戰略布局。”曾世新分析稱。
03
順應線上零售大潮
2022年9月《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出臺后,處方藥成為醫藥電商的重要增量來源,醫藥電商市場規模持續高速增長。根據米內網數據,2024年網上藥店的零售規模達3292億元,同比增長9.6%,網上藥店銷售額占整體零售藥店市場的比例升至35%,且仍有擴張態勢。
此外,據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零售藥店O2O的銷售規模達487億元,同比增長31.3%,增速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互聯網巨頭持續加碼線下版圖,通過并購、合作等方式深化與實體藥店的融合,而依托供應鏈優勢的倉儲式網店,則憑借低成本運營模式實現快速擴張,進一步重塑行業競爭格局。
關于線上渠道對藥店企業的沖擊,曾世新指出,這主要體現在價格競爭和客流量分流,尤其影響線下盈利能力和門店生存。
為應對沖擊,主流連鎖藥店積極布局O2O和B2C業務,O2O業務主要針對夜、懶、急、私的用藥需求,B2C業務則主要涉及常見病和慢性病產品,藥店企業也會謹慎控制線上銷售占比以平衡收益與流量。
今年上半年,健之佳線上收入13.19億元,占比29.59%,在上市藥店企業中占比最高。華人健康、老百姓、益豐藥房、一心堂線上收入占比分別為14.74%、13.83%、11.56%、8.16%。
第一醫藥、老百姓的線上業務增速最快,分別達到38.50%和32%。從線上業務類型來看,O2O業務占比高于B2C且增速較快,成為線上主力,O2O成為線下門店的重要增量來源。
△各藥店企業線上業務情況,圖源:時代周報記者據各企業半年報數據整理
“面對京東健康、阿里健康、美團買藥等線上零售巨頭,線下藥店的心態復雜,既依賴其公域流量展開合作,又擔憂平臺依托數據優勢自建線下業務,形成直接競爭。當前合作集中于平臺開店和有限O2O聯動,整體關系處于競爭與合作并存、持續博弈的狀態。”曾世新認為。
發揮線下渠道特點布局多元化或成為破局之道之一。比如,老百姓以門店為核心打造健康服務平臺,以專業“藥事服務”為軸心,向外延伸健康生態鏈,主要聚焦慢病服務、藥事服務、便民服務等三大板塊。
曾世新指出,頭部藥店應依托線下近距離觸達、有溫度的服務交互與即時需求挖掘能力,推動門店從單一藥品銷售向“大健康+美好生活”解決方案場景轉型。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