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皇庭廣場流拍,核心商圈資產為何遇冷?
出品/觀點網
撰文/馮彩云
9月9日,位于深圳福田CBD商圈的皇庭廣場及其附屬設施,在京東司法拍賣平臺公開拍賣,起拍價約為30.5億元,評估價約為43.6億元,相當于打了7折。
但9月10日,拍賣以流拍告終,此次拍賣吸引超過4萬人圍觀,800人關注,僅1人報名。
深圳皇庭廣場的流拍,不僅是單一資產的交易挫折,實際上折射出國內商業地產市場在經濟下行周期中的投資邏輯調整。
如今,產權清晰度、剩余年限、潛在投入和長期收益能力等,正成為投資者眼中比表面折扣更重要的決策因素。
陷入流拍困境
資料顯示,皇庭廣場的前身為晶島國際購物廣場。2010年,皇庭國際子公司深圳融發投資有限公司取得項目控制權,將其更名為皇庭廣場。2013年12月,皇庭廣場開業,此后皇庭國際一直持有并運營該項目。
轉變發生在2016年3月,皇庭國際子公司融發投資以皇庭廣場作抵押,向中信信托有限責任公司借款30億元,期限5年。但2021年,因貸款到期未償,皇庭廣場被申請查封。
2022年3月,皇庭國際通過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發布公告,擬轉讓其持有的深圳融發投資有限公司100%股權,參考價格為74.93億元。后續,其又將轉讓參考價格直接下調18.73億元至56.2億元,降幅達到25%,但兩次掛牌均未征集到有效購買意愿。
2024年7月,光曜夏嵐(深圳)投資有限公司受讓了中信信托對融發投資的債權,成為現任債權人,通過司法拍賣方式處置抵押資產。此次司法拍賣起拍價僅為30.53億元,較2022年的最初掛牌價下跌了近60%。
從項目層面來看,深圳皇庭廣場近年來的運營表現較為穩健。運營表現上,深圳皇庭廣場位于深圳福田CBD中心位置,是地鐵1號線、4號線會展中心站的上蓋物業,地理位置優越。
深港全面通關后,該項目憑借距離福田口岸僅兩站地鐵的優勢,與福田星河COCO Park、卓悅中心等,一起成為了港人北上消費的主要目的地。
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深圳皇庭廣場日均客流超過10萬人次,周末日均12萬人次,大型節假日日均客流超15萬人次,年客流量超4000萬。客群占比上,如今項目的香港消費者占總客流量的比例穩定在45%以上。
收入端來看,據皇庭國際8月披露的拍賣公告顯示,2024年深圳皇庭廣場的收入約3.69億元,占公司全年營業收入的56.03%。
就上述數據而言,深圳皇庭廣場作為一線城市核心商圈的商業項目,資產質量算得上優質,
但母公司皇庭國際的業績表現實際上卻不如人意。
業績數據顯示,皇庭國際已連續6年虧損,自2020年至2025年中期的凈利潤分別為-2.92億元、-11.57億元、-12.28億元、-11.27億元、-6.40億元、-1.85億元,總虧損額超46億元。
業務虧損的同時,皇庭國際還面臨著不小的債務壓力。2025年中期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皇庭國際公司有息負債為40.25億元,較2024年同期的42.24億元略有下降,但依然處于高位。
而深圳皇庭廣場是皇庭國際最核心的資產,截至2024年底的賬面價值為57.5億元,占總資產71.57%。
買方投資權衡
買方角度來看,當前市場經濟下行,商業地產市場未來面臨不確定性,投資意愿有所削弱,對交易資產的質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產權穩定性上,皇庭國際的關聯企業之間存在大量互保協議,這也導致部分企業出現債務違約后,皇庭廣場作為關聯資產被卷入多起訴訟,產權穩定性受到沖擊。且投資者拍下資產后,需優先清償抵押債務,實際投入資金大概率會遠超起拍價。
交易價格來看,盡管深圳皇庭廣場的起拍價僅為評估價的七折,看似擁有較大吸引力,但如若結合剩余年限,這一價格對買家而言仍缺乏足夠吸引力。
據公告顯示,深圳皇庭廣場的土地使用年限為40年,從2002年10月8日至2042年10月7日。而截至2025年9月,該項目土地使用年限僅余約17年。
通常情況下,商業地產交易中,買方青睞的資產使用年限普遍在20-30年,使用年限較短,最直接的是需承擔不明確的未來續期費用風險。
而在長期運營獲益上,相對較短使用年限資產也存在不小的風險。商業地產特別是零售商業,需要長期的持續投入,如裝修改造、設施更新、業態升級等,這些通常需要2-3年的施工期和培育期,投入成本也較高。
相關數據顯示,一線城市核心商圈購物中心改造單價可達800-1500元/平方米,10萬平方米項目總投入預計超1億元。若剩余年限僅17年,扣除改造及培育期所需時間外,實際可通過改造獲取收益的周期僅14-15年。
就算改造順利完成,后續是否能在市場上脫穎而出,實現較好的租金收入和銷售額等,也存在不確定性。
隱性成本上,除交易價格外,拍賣公告顯示,截至移送拍賣時止,該項目涉及不動產暫欠管理費約1632萬元、水電費約740萬元,這也意味著買方需額外承擔約2372萬元的欠費。
同時,司法拍賣過戶可能產生的增值稅、土地增值稅等在內的稅費也較為巨大,這部分費用需要由買方先行墊付。而據拍賣平臺的公告顯示,上述項目交易的稅費達到19億元。
深圳皇庭廣場的流拍,實際上反映出,當前投資者對不良商業資產的投資邏輯正在發生變化。過去,投資者對不良資產的投資邏輯以低價獲取資產為主,只要折扣足夠大就愿意入場。
而如今,投資者更注重資產價值修復的可行性,為高風險投資買單的意愿較低。
在此背景下,即使是位于核心商圈的不良商業資產,但如資產若產權復雜、運營難度高,也難以吸引資本入場。
相比之下,投資者更傾向于選擇產權無糾紛、無抵押、產權相對單一,當前及改造后具備現金流潛力的不良資產,這能較大程度上避免自身陷入投資難以回收的困境。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