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事件啟示:為什么消費者視角如此重要?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云棲居士
編輯/娜娜
近日,西貝餐飲因預制菜問題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網絡大V羅永浩公開質疑自己吃到的“全是預制菜”,而西貝董事長賈國龍則堅稱“按照國家標準全部不是預制菜”。這場爭論表面上是關于預制菜標準的認知差異,實則揭示了零售與服務行業一個根本性問題:企業視角與消費者視角的嚴重錯位。事件導致的直接后果是西貝線上訂單大幅下滑,消費者用腳投票表達了他們的不滿。
這一事件超越了餐飲行業本身,對所有零售企業乃至整個服務行業敲響了警鐘:在體驗經濟時代,僅滿足國家標準這一“底線”遠遠不夠,企業必須真正站在消費者角度思考問題,將用戶體驗置于戰略核心位置。
一、消費者視角缺失:西貝事件的核心問題
西貝案例中,最值得玩味的是雙方立場的差異。企業方搬出國標作為辯護依據,消費者卻以自己的體驗和認知作為評判標準。這種差異背后反映的是企業仍然停留在“合規思維”——只要符合國家標準就是合格的,而消費者早已進入“體驗思維”——我花的錢是否買到了相應的價值體驗?
國家標準本應是行業的最低門檻,卻被部分企業當作了最高標準。西貝問題不在于是否合法合規,而在于沒有滿足消費者對“餐廳現做”的心理預期。消費者前往人均消費百元以上的餐廳,期待的是廚師現場烹飪的“鍋氣”和獨特體驗,而不是工業化生產的預制菜品,無論這些菜品是否符合國家安全標準。
這種認知錯位在零售和服務行業普遍存在。企業習慣于從成本、效率、標準化角度思考問題,而消費者關注的是價值、體驗和情感需求。當兩者產生沖突時,企業若不能及時調整視角,就會陷入“我們沒錯,是消費者不理解”的誤區,最終付出市場代價。
二、為什么消費者視角如此重要?
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權力轉移:消費者主導時代到來
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發展徹底改變了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權力關系。過去,企業通過控制媒體渠道和銷售渠道主導話語權;今天,消費者通過社交媒體點評、分享和傳播,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力。一次負面體驗可能通過短視頻平臺在幾小時內傳播給數百萬人,對企業聲譽造成致命打擊。
西貝事件中,一位知名“消費者”的發言就能引發全網關注,導致實際銷售下滑,這正是消費者主導時代的典型表現。企業不能再依靠信息不對稱獲利,必須真正以消費者為中心重構價值鏈。
2、體驗經濟的價值邏輯
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爾摩在《體驗經濟》一書中指出,經濟發展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階段后,已進入體驗經濟時代。在體驗經濟中,消費者不再滿足于標準化的產品或服務,而是追求個性化、記憶價值和情感共鳴。
餐飲行業本質上是最典型的體驗經濟——消費者購買的不僅是食物充饑,更是環境、服務、文化和記憶的綜合體驗。預制菜即使口味尚可,也剝奪了消費者對“廚師現場烹飪”的體驗期待,從而降低了整體價值感知。
3、信任經濟的底層邏輯
現代商業建立在信任基礎上。消費者信任品牌意味著相信品牌會兌現承諾,提供符合預期的產品或服務。西貝問題本質上是信任危機——消費者認為自己所獲與預期不符,產生被欺騙感。
一旦信任受損,重建的代價極高。研究顯示,獲取一個新客戶的成本是保留一個老客戶的5-6倍。而72%的消費者表示,在經歷一次負面體驗后就會轉向競爭對手。零售企業必須認識到,信任是最脆弱的商業資產,需要從消費者視角不斷維護。
三、構建消費者視角的核心策略
筆者認為可以嘗試以下四大策略:
1、透明化溝通:超越合規披露
消費者對“隱藏信息”尤其敏感。西貝事件中,問題不在于使用預制菜,而在于沒有明確告知消費者。零售企業應主動進行透明化溝通,讓消費者在知情前提下做出選擇。
美國連鎖店Panera Bread早在2017年就公開承諾提供“100%干凈食品”,并詳細公開所有成分來源和加工方式,反而因此獲得了消費者信任。國內火鍋連鎖品牌海底撈也因主動公開后廚操作流程,增強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
透明化不是簡單地符合標識法規,而是站在消費者角度思考他們想知道什么信息,以他們能理解的方式提供這些信息。這需要企業改變“最少披露”合規思維,轉向“最大透明”的用戶思維。
2、預期管理:承諾與交付的對齊
消費者不滿意往往源于預期與體驗的落差。西貝案例中,消費者支付了相對較高的價格,自然期待相應的現做體驗。企業需要有效管理消費者預期,避免過度承諾或模糊承諾。
企業可以通過明確分類幫助消費者建立合理預期。如日本餐廳會明確標識哪些是現場制作,哪些是中央廚房配送,甚至標注出菜時間,讓消費者心中有數。一些連鎖餐廳推出“手工現做”系列與“高效出品”系列,滿足不同需求場景,避免預期錯位。
3、參與式設計:讓消費者成為共創者
最了解消費者需求的往往是消費者自己。前沿零售企業正越來越多地將消費者納入產品和服務設計過程,通過共創確保產出符合用戶期待。
小米公司的MIUI系統開發中,有專門的用戶參與設計環節,每周根據用戶反饋迭代優化。零食品牌三只松鼠建立了龐大的用戶測評社區,新產品上市前必經用戶測試。餐飲企業也可以建立類似機制,讓消費者參與菜單設計、口味測試和服務流程優化。
4、體驗地圖繪制:全景洞察消費者旅程
企業需要跳出單點思維,全景式理解消費者在整個購物旅程中的體驗。體驗地圖工具可以幫助企業可視化消費者從認知、考慮、購買、使用到分享的全過程,識別痛點和機會。
零售企業應定期開展消費者旅程mapping,組織跨部門團隊(包括產品、運營、市場、客服等)共同分析每個觸點的體驗狀況,設身處地思考如何優化。優衣庫通過精細管理消費者從進店、選購、試衣到結賬的全流程體驗,成為全球零售業標桿。
四、從西貝“預制菜”事件看零售行業的整體啟示
西貝“預制菜”事件雖發生在餐飲行業,但對所有零售企業都有深刻啟示:
1、標準思維到用戶思維的轉型
零售企業必須實現從“符合標準”到“超越用戶期待”的根本思維轉變。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只是入場券,真正的競爭在于如何提供超越標準的用戶體驗。蘋果產品的成功不在于符合電子產品標準,而在于提供了極致的用戶體驗和設計美感。
2、價值主張需要清晰且一致
企業的價值主張必須清晰且與交付體驗一致。如果定位高端體驗,就不能在核心環節采用降低成本卻損害體驗的做法。零售企業需要定期審視自己的價值主張是否在各個觸點得到落實,是否存在類似西貝的“體驗漏洞”。
3、建立用戶視角的組織文化
用戶視角不應只是市場部門的工作,而應成為整個組織的文化。企業需要建立機制,讓所有部門都能直接聽到用戶聲音,感受用戶體驗。亞馬遜的“空椅子”制度——每個會議都留一張空椅子代表客戶,值得零售企業借鑒。
4、危機應對中的用戶思維
當危機發生時,企業回應方式本身就成為用戶體驗的一部分。法律上的正確不等于溝通上的有效。在西貝“預制菜”事件中,企業領導人的回應進一步激化了矛盾,正是因為缺乏用戶視角。零售企業需要預設各種危機場景,制定以用戶關懷為核心的溝通策略,而非單純的標準或法律辯護。
寫在最后
西貝“預制菜”事件是中國消費升級進程中的一個標志性案例。它預示著消費者已經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積極評判者,從購買產品轉變為購買體驗,從重視功能轉變為追求價值認同。
零售企業必須認識到:國家標準只是底線,用戶標準才是天花板;合規只是基礎,體驗才是競爭力;企業視角只是起點,消費者視角才是終點。那些能夠真正站在消費者角度思考,將用戶體驗融入組織DNA的企業,將在新一輪消費變革中獲得持續競爭力。
未來的零售競爭,不再是規模與效率的競爭,而是認知與視角的競爭——誰更能理解消費者,誰就更能贏得市場。西貝“預制菜”事件不應只是一次危機公關案例,更應成為整個行業向用戶中心轉型的催化劑。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