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和超市,為何越開越像?
出品/紅餐網
作者/桂湘
“這是超市還是餐飲店?”“超市成打工人飯堂!”“火鍋店、烤肉店變生鮮超市!”……
紅餐網觀察發現,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全國多個城市,一批“超市食堂”和“餐飲超市”正悄然興起。這些超市和餐飲店,不僅直接打破彼此的邊界,甚至還互相借鑒起對方的經營模式。
這一系列的創新布局的背后,藏著哪些經營的考量?
“餐廳”與“超市”邊界正在消失?
超市與餐飲店行業打破傳統邊界,呈現出雙向融合趨勢。尤其是商超推出的快餐食堂,不僅菜品豐富、價格實惠,還設有就餐區,通過超高的性價比餐品吸引了不少消費者。
比如永輝超市,早在2023年11月就開始在武漢、福州等地試點食堂模式,去年4月更是開始進駐廣州,并主打平價現炒模式,3個菜12元、4個菜15元的快餐,對比當前動輒二三十的外賣,可謂是優惠滿滿。
因為推出快餐食堂而備受關注的還有北京的物美超市。其去年7月推出13元、19.9元兩檔自助餐,涵蓋涼菜、熱菜、湯品、水果,既可以堂食也可以打包,同樣收獲不少打工人、老人、學生等前往消費打卡。
據紅餐網不完全統計,除了永輝、物美,目前還有盒馬、華聯、天虹、大潤發、Olé等眾多超市品牌,均做出了推出了類似的平價快餐食堂動作。
而在越來越多商超主動突破餐飲邊界的同時,紅餐網也關注到,餐飲圈開始有不少餐飲店的經營模式,也變得越來越超市化,同時還憑借極致性價比優勢強勢出圈。
具體來看,這些超市化的餐飲店不僅門面較大,店內裝修風格還費茶行簡約,以菜品新鮮豐富、價格透明實惠為賣點,部分門店甚至還通過創新自助模式提升用餐體驗。
比如在福建地區爆火的朱富貴,自2019年在福州開出第一家店以來,不僅把每一家門店打造得像超市一樣,產品陳列以及定價,方方面面都像超市經營一般。
尤其是在價格策略上,朱富貴的系列產品除了定價親民、透明,大都在5-22元,還模仿起超市折扣模式,讓食客結賬時享受不同程度的折扣優惠,其中會員用戶能解鎖6.8折福利。
再加上食材新鮮且每日上新,朱富貴迅速出圈。據一些探店博主介紹,甚至朱富貴有門店日營業額高達40萬元,不少粉絲稱其“一家店盤活一個倒閉商場”。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因為把餐飲門店開得像超市而爆火的,還有今年8月剛在成都開業的網紅餐廳阿娃牛火鍋超市。據了解,阿娃牛火鍋超市自開業以來,獲得不少學生黨、打工人自發在社交平臺上發帖安利,使其迅速成為熱門打卡地與聚餐首選,更是被不少網友稱為“火鍋界胖東來”。
值得注意的是,阿娃牛火鍋超市打破了傳統封閉式廚房模式,將200余種菜品獨立包裝后,陳列在開放式冷柜與貨架上,系列產品價格幾元到十幾元,直接清晰標注在食材旁,宛如超市商品一般。
△圖片來源:阿娃牛官方小紅書
把餐飲店打造成超市一般的,還有廣州吾國界烤肉(番禺廣場店)。據了解,該店于今年6月開業,用餐流程高度還原超市購物體驗,四步搞定美味烤肉:提籃選肉,收銀下單,自調調料,暢享美食。
△圖片來源:小紅書截圖
全國多地,把門店做成超市一般的餐飲店層出不窮。開放式食材冰柜、倉儲式陳列、零售化包裝,以及小推車、手提籃等這些原本屬于超市里的元素,逐漸卻成為了餐飲行業的新風景。
為啥互相“抄作業”?
極致性價比的消費需求,是當前餐飲店與超市融合背后的強勁推手。
紅餐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唐欣表示:“在電商和社區生鮮沖擊下,傳統超市面臨客流、停留時長、復購率三大困境。引入高頻剛需的現炒食堂,成為這些商超破局關鍵”。在唐欣看來,超市依托集采供應鏈,低價采購鮮食打造平價餐飲,以極致性價比引流鎖客,實現餐品聯動消費閉環,達到實現增長的目的,這是當前很多超市布局快餐食堂的一大原因。
不過,餐飲端的超市化背后,唐欣還認為,這背后其實還有著更為復雜的考量。首當其沖的,則是來自消費習慣以及消費理念的轉變,消費者越來越傾向選擇具有極致性價比的餐廳消費,同時消費趨勢也愈發保守。這點從紅餐產業研究院“2025年餐飲消費大調查”數據可以得到證實。
調查數據顯示,2024年餐飲消費驅動力明顯不足,整體提升幅度有限,僅31.3%受訪者較2023年消費金額增加,略高于26.5%消費減少的受訪者占比。其中,無論是正餐還是快餐消費場景,“食材新鮮度”“菜品多樣/選擇豐富”“團購/折扣/優惠活動力度大”穩居消費決策影響因素前三甲。
△圖片來源:紅餐產業研究院
此外,在營銷渠道變革下,情緒價值在餐飲消費中的重要性在提升。對于消費者特別是“00后”消費者來說,情緒價值和社交體驗非常重要,甚至成為評判性價比高低與否的一大因素。無論是餐飲超市化還是超市餐飲化,其中的場景變化,聚焦的正是用餐體驗以及情緒消費。
實際上,小紅書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趨勢變化。數據顯示,2023-2024年,氛圍感餐廳、寶藏小店相關內容熱度呈爆發式增長,前者閱讀量達28億,同比增長212%;后者閱讀量達23億,同比增長172%。
正如福建華策品牌定位咨詢創始人詹軍豪在接受紅餐網采訪時所言,“以超市化模式經營的餐飲門店契合當下消費趨勢。開放式食材挑選,不僅滿足消費者對自主性、透明度的需求,還能讓消費者按喜好和食量選菜,避免浪費。與此同時,菜品明碼標價、價格親民,十分契合消費者追求性價比的消費心理。”
而站在行業發展視角,餐飲企業選擇超市化轉型,更是直面經營困境的主動破局之舉。尤其是當前,餐飲店普遍面臨利潤壓縮、價格戰白熱化、傳統模式桎梏的多重挑戰。為突破發展瓶頸,越來越多的餐飲從業者開始主動求變,通過動態調整經營策略,探索轉型升級新路徑,致力于打造極致性價比的門店。于是不少餐飲人認為,超市化,正是其中餐飲店應對這些消費變化一個相對性價比的路徑。
餐廳“超市化”
做好成本這道數學題
然而,餐廳超市化,歸根結底,還是一道關于成本的數學題。
從選址策略看,餐飲超市化門店多選址熱門商圈的非核心地段,以大店規模吸引客流,單店面積常超千平、設數百餐位。如福州朱富貴火鍋泰禾廣場旗艦店占地近3000㎡,選址商場負一層;上海王富貴火鍋要求門店面積1000-1500㎡,專挑核心商圈低租金區位。
裝修上,大小門店多采用低成本“工業風”營造親民氛圍。像洛陽王小福火鍋燒烤超市,店內天花板、管道裸露,僅配備鐵制桌椅與基礎陳列柜,墻面也少有裝飾。
△圖片來源:小紅書截圖
從選址裝修上“省”成本,這也是為什么這批超市化餐飲店能主打性價比這個優勢的原因。然而,單純的通過控制成本打造低價已經不符合現下消費者對于極致性價比的定義。于是有不少餐飲老板開始聚焦食材品質,并開始讓每日的食材像超市經營一般陳列展示,直觀讓消費者感受到食材的新鮮。尤其是海鮮、牛肉等招牌菜品,常采用現切、現撈、現宰殺的方式,因此吸引了不少消費者。
以成都餉起燒肉為例。據了解,成都餉起燒肉是成都一家主打用便利店的方式賣烤肉的烤肉店。在食材口味上,其下足功夫精心打造豐富多樣的味型。例如融入川味元素,推出雙椒牛肋條;引入地方特色食材,推出木姜子骰子牛肉等,即便是常見的烤五花肉,也通過川味醬香的腌制方式,讓產品的口感更獨特。紅餐大數據顯示,成都餉起燒肉憑借創新食材口味突圍,已在多地開出超10家門店。
其實不止餉起燒肉,紅餐網觀察到,其它餐飲超市化門店也正憑借極致性價比優勢加速擴張。像廣州粵陳記煲仔粥兩年內于廣深開出超10家門店;福建朱富貴火鍋在福州、廈門等多地布局超15家分店……
然而,需要強調的是,隨著餐超融合趨勢加速發展,這種業態融合后運營復雜度會成倍增加。
廣州燒烤店主李國(化名)向紅餐網算了一筆賬。他表示,當前如果200平米燒烤店轉型超市化門店前需3-5名專業烤工,廣州人均月薪超6000元。按3人配置,轉型后,食客可以自助燒烤,這樣一來年烤工成本支出可省21.6萬元。在李國看來,餐飲超市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少門店的烤工的用人成本。
但是,這筆省下來的烤工用工成本,或許最后還得在增添其他服務工種上花掉。比如,指導顧客使用設備、維持秩序的服務引導員,及時補充餐臺、清理衛生的食材補給員等等。另外,餐飲超市化設備的維護和更新、新鮮食材的購置、菜品口味的研發等也需要成本支出。
因此,餐飲店超市化不僅要警惕人力成本陷阱,門店選址、面積等前期投入大也不容小覷。這種餐超融合業態的模式能火多久,還需市場驗證。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