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折扣超市成三大巨頭新戰場?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張鐵
當外賣大戰的硝煙還未完全散去,阿里、京東、美團這三大互聯網巨頭,已悄然將戰場轉移到了線下——硬折扣超市賽道。
從京東在河北涿州、江蘇宿遷密集開店,到阿里將“盒馬NB”升級為“超盒算NB”并在江浙滬連開17家店,再到美團“快樂猴”首店落地杭州引發搶購熱潮,一場圍繞“天天低價、優質好物”的硬折扣較量正式拉開帷幕。
不同于外賣領域的補貼大戰,硬折扣超市比拼的是供應鏈深度、選品能力與成本控制,而這場較量,不僅改變著線下零售格局,更直接影響著消費者的日常購物選擇。
01
硬折扣超市憑啥火?低價優質是核心
走進美團“快樂猴”杭州首店,1000平米左右的空間里,沒有復雜的裝修,貨架整齊排列,頭頂的顯示屏實時滾動著蔬果農藥檢測結果,“9.9元24瓶礦泉水”“16.9元一只奧爾良烤雞”的價格標簽格外醒目。開業當天,生鮮區每15分鐘就要補貨一次,從早到晚都排著長隊。
在京東涿州折扣超市,開業頭兩天吸引了10萬人次到店,相當于當地主城區近六分之一的居民都來“薅羊毛”。硬折扣超市能迅速圈粉,關鍵在于精準擊中了消費者的核心需求——用更低的價格,買到不打折的品質。
傳統零售模式下,商品從工廠到消費者手中,要經過經銷商、批發商等多個中間環節,每個環節都要加價,最終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而硬折扣超市的“低價密碼”,就藏在對供應鏈的重構里。以“超盒算NB”為例,其自有產品占比高達60%,通過F2C(工廠直達消費者)模式,直接對接產地或工廠,砍掉中間差價。比如生鮮果蔬,從田間地頭直采,既保證新鮮,又省去了批發商的加價;包裝零食、日用品則采用定制生產,沒有品牌溢價,價格自然降下來。
不僅如此,硬折扣超市還在“減法”上做文章。不同于傳統商超動輒數萬個SKU(商品最小庫存單位),“超盒算NB”“快樂猴”的SKU都控制在2000以內,聚焦米面糧油、生鮮果蔬、日用百貨等高頻剛需品。少而精的選品,一方面降低了供應鏈管理難度,減少倉儲和陳列成本;另一方面,集中采購帶來的龐大訂單量,讓超市在與供應商議價時更有優勢,進一步壓低進貨價。
對消費者來說,硬折扣超市的吸引力不止于低價,還有“確定性”。農貿市場的價格波動大,早上去買和下午去買可能差好幾塊;傳統商超偶爾搞促銷,但“低價”是短期的。而硬折扣超市主打“天天低價”,價格穩定且透明,比如同樣買30個無抗鮮雞蛋,在普通超市可能要18元左右,在“快樂猴”只要11.9元,長期下來能省不少錢。有網友算過一筆賬,家庭日常購物在硬折扣超市,比在傳統商超能省近一半,“就像把批發市場搬進了小區,不用囤貨也能享低價”。
02
巨頭各顯神通,優勢短板大不同
盡管都瞄準了硬折扣賽道,但阿里、京東、美團憑借各自的基因,走出了不同的路線,優勢明顯,短板也同樣突出,這場較量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看點。
京東的“大店打法”,走的是“規模取勝”路線。其折扣超市營業面積超5000平方米,SKU超5000個,是三家中規模最大的。能支撐起這樣的大店模式,靠的是京東深耕多年的自營采銷體系和物流基礎設施。
比如在宿遷,京東依托當地的物流樞紐,能實現商品快速周轉,既保證生鮮的新鮮度,又降低了物流成本。而且,京東將折扣超市開在下沉市場的中心商圈,既能輻射更多居民,又能與京東七鮮等現有業態互補,形成“線上+線下”的購物網絡。
不過,大店模式的弊端也很明顯:租金、人力成本更高,需要極高的客流量和周轉率才能盈利。而下沉市場的消費者對價格更敏感,一旦其他平臺推出更低價格的商品,很容易被分流。
阿里的“超盒算NB”,則主打“生鮮優勢+生態協同”。從“盒馬NB”升級而來,“超盒算NB”在生鮮領域積累了深厚的經驗,比如對果蔬損耗率的控制、冷鏈物流的搭建,都已十分成熟。而且,阿里生態的流量支持不可小覷——9月份“超盒算NB”接入淘寶閃購后,消費者在淘寶APP上下單,就能享受即時配送,這對習慣線上購物的用戶來說,吸引力十足。截至目前,“超盒算NB”門店數已接近300家,擴張速度領先。
但阿里面臨的挑戰是“內部協同”:如何平衡“超盒算NB”與盒馬鮮生的定位,避免“左右手互搏”?盒馬鮮生主打中高端,“超盒算NB”走平價路線,若商品重疊度太高,很容易讓消費者混淆;同時,快速擴張下,門店管理和服務質量能否保持穩定,也是一大考驗。
美團的“快樂猴”,則靠“即時配送+本地流量”破局。作為線下零售的新玩家,美團的優勢在于成熟的地推團隊和即時配送網絡——杭州首店開業后,周邊3公里內的消費者,通過美團APP下單,最快30分鐘就能收到貨。而且,美團的本地生活流量入口(如美團點評)能為“快樂猴”精準引流,比如在美食榜單中推薦“快樂猴”的低價生鮮,吸引用戶到店或線上下單。
但美團的短板也很突出:在商品研發和供應鏈深度上,比京東、阿里差了一截。尤其是生鮮品類的損耗控制,直接影響盈利——若損耗率過高,即便銷量再好,也可能虧本。此外,“快樂猴”的自有品牌占比還較低,缺乏差異化競爭力,短期內很難形成用戶粘性。
03
硬折扣不是“低價游戲”,長期盈利是難題
在很多人看來,硬折扣超市就是“賣便宜貨”,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利潤率極低的行業——行業平均利潤率僅1.5%~5%,比傳統商超低了不少。對巨頭們來說,開硬折扣超市不是“賺快錢”,而是一場“持久戰”,如何在低價的前提下實現長期盈利,是必須攻克的難關。
首先,供應鏈是“生命線”。硬折扣的核心是“低價不低質”,而這一切都依賴于強大的供應鏈。比如德國硬折扣巨頭ALDI,通過自建工廠、全球直采,將成本壓到最低,自有品牌占比超90%,即便利潤率低,也能靠規模盈利。
但ALDI進入中國后卻“水土不服”:一方面,中國消費者對自有品牌的接受度不如歐美,更認海天、金龍魚等知名品牌;另一方面,ALDI在華門店少,采購量有限,缺乏規模效應,成本降不下來,最終陷入“越低價越虧損”的循環。
這對國內巨頭來說是警示:若供應鏈不夠深,僅靠短期補貼維持低價,根本無法長久。京東之所以敢開“大店”,正是因為有自營采銷體系兜底;阿里、美團若想站穩腳跟,必須在供應鏈上持續投入,比如自建生鮮基地、擴大自有品牌比例。
其次,避免“同質化競爭”是關鍵。目前,三家巨頭的硬折扣超市都主打“低價生鮮+日用百貨”,商品重疊度較高。若長期陷入“價格戰”,比如你賣9.9元24瓶水,我就賣8.9元,最終只會兩敗俱傷。
要破局,就得打造差異化。比如京東可以利用大店優勢,增加母嬰、家電等品類,滿足“一站式購物”需求;阿里可以結合淘寶閃購,推出“線上專屬折扣”,吸引線上用戶;美團則可以聯動本地餐飲品牌,推出“生鮮+預制菜”套餐,提升客單價。只有找到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最后,“店倉一體”是未來方向。硬折扣超市不只是線下賣場,更可以成為即時零售的前置倉。比如京東折扣超市,既是線下門店,又是京東外賣的倉儲點,消費者線上下單后,直接從門店發貨,既降低了倉儲成本,又提高了配送效率。阿里、美團也在推進這一模式——“超盒算NB”接入淘寶閃購,“快樂猴”依托美團配送網絡,都是在打通“線下店+線上倉”的鏈路。這種模式下,超市的客流量和訂單量能雙向提升,進而攤薄成本,提高盈利空間。
但要實現“店倉一體”,需要強大的數字化能力,比如通過大數據預測銷量,合理備貨,避免庫存積壓或缺貨,這對巨頭們的技術實力也是一大考驗。
寫在最后
阿里、京東、美團扎堆布局硬折扣超市,本質上是互聯網巨頭從“線上流量爭奪”轉向“線下價值深耕”的信號。外賣大戰是零和博弈,靠補貼搶用戶,最終誰也賺不到錢;而硬折扣賽道,比拼的是供應鏈、選品、成本控制的真功夫,誰能做好這些,誰就能占據先機。
對行業來說,巨頭的入局就像“鯰魚”,會倒逼傳統商超轉型升級。比如傳統商超若還靠“收攤位費”盈利,商品價格高、同質化嚴重,遲早會被消費者拋棄;只有學習硬折扣超市的模式,砍掉中間環節、聚焦剛需品、提升效率,才能活下去。
對消費者來說,這無疑是好事。隨著巨頭們的競爭加劇,硬折扣超市的價格會更實惠,商品品質會更有保障,購物也會更便捷——無論是到店買,還是線上下單30分鐘送達,都能享受到“低價優質”的服務。
當然,硬折扣賽道的競爭才剛剛開始,誰能笑到最后還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場較量不會再是“燒錢補貼”的游戲,而是“價值創造”的比拼。最終,能為消費者持續提供高性價比商品、為行業帶來效率提升的企業,才能在這條賽道上走得更遠。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